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049章 新戰法試點部隊
更新:11-09 06:45 作者:十月廿二 分類:玄幻小說
常浩南的反應,當即引來了一些不解。
畢竟A射B導並不算是個新概念了。
實際上,用機載雷達中繼引導軍艦或潛艇發射的反艦導彈,這件事情在70年代末就已經成了紅海軍非常成熟的戰術之一。
雖然那會確實也是對方的鼎盛階段,但單就通信技術而言,21世紀初的華夏沒道理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蘇聯才對。
於是接下來,常浩南花費了大概二十分鐘,才總算解釋明白為什麼這個「A射B導」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主要是目標性質差距太大了。
水面艦艇,普遍200-300米長,最高不過30節航速,並且只能在二維平面上行動。
飛機,翼展和長度一般都在20米左右,動輒600節甚至更快的速度,還可以在三維空間內閃轉騰挪。
後者對目標刷新率,以及通信延遲的要求遠遠不止前者的20倍。
同理,搜索和鎖定這兩個過程,對目標刷新率的要求同樣天差地別。
所以,給一枚空空導彈提供引導,所佔用的帶寬很可能比引導反艦導彈,或者把目標信息分享給友軍飛機大上兩個數量級。
以21世紀初的通信技術,還遠沒有奢侈到可以把寶貴的數據鏈帶寬分配給這種使用需求。
另外在硬件上,首先還需要給每一枚導彈都安裝一套和飛機同級別的機載雙向數據鏈。
隨之帶來的成本問題可想而知。
即便先把錢的因素排除在外,21世紀初的一整套天線加處理系統,體積也是相當不小。
對於飛機來說當然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塞進去了。
但在每一寸空間都無比寶貴的空空導彈上,其實不太容易留出一個足夠大的空間。
再退一步講,預警機的C波段雷達本就不是為了火控而設計,精度有限,也不足以把空空彈引導到足夠近的位置。
另一面的L波段就更不用說了。
總之,如果只是在理想狀況下測試個一兩次,或許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要想在真實作戰當中使用
只能說未來可期。
這個結果,只能說並不出乎意料。
畢竟,僅僅不到一個小時之前,華夏才第一次實現了預警機和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鏈溝通。
甚至無中心的、兩架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共享都還沒來得及測試。
這會就想玩其它花活,確實有點太早。
不過,道理歸道理。
些許可惜的心情還是免不了的。
看着眼前的一幕,常浩南突然靈光一閃。
大約半分鐘的頭腦風暴之後,他大概確定了這個新思路的可行性:
「雖然以目前的條件,用預警機引導空對空導彈還有些困難,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思路。」
本來,其餘眾人都已經重新看向了電腦屏幕。
結果他這一句話,又把大家的注意力給拽了回來。
「怎麼說?」
一名高級參謀軍官有些好奇地問道。
「如果用戰鬥機雷達引導地對空導彈難度會小很多。」
常浩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地空導彈,尤其遠程地空導彈的體積足夠大,可以相對輕鬆地塞進去一些額外的硬件設備,甚至可以不依賴通用數據鏈,專門設計一個通信系統,負責飛機和導彈之間的信息傳輸,另外彈載制導雷達也足夠大,可以在距離目標比較遠的地方完成自主鎖定,所以對於引導精度和傳輸延遲也沒有那麼高的需求」
「當然,這只是從技術層面考慮,具體的工程實現不會這麼簡單,而且最關鍵的是成本恐怕也很難下得去。」
他說這一番話,初衷其實只是想安慰一下剛才受到打擊的空軍領導而已,並沒有真想搞出個什麼具體產品。
因為這裏面還有一個問題他沒講到。
就是射程。
21世紀初的地空導彈最遠射程也就150km左右,地導部隊一般又都部署在距離接觸線比較遠的地方,折算下來,其實跟戰鬥機發射自己的導彈也差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