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暗頻率 第14章 蝙蝠圖
2027年 4月,亮國火箭城
「您是說 240bpm, 4赫茲頻率與地震預測有關嗎?」大衛對布勞恩教授問道。
「是的,極低頻( elf)技術是近幾十年來的熱點,在潛艇通訊,地震預測,地下探礦等領域都有較好的應用。」
布勞恩教授接着說:「已知的幾個大國,都建設了長波收發台網,在 4赫茲至 80赫茲頻段監測地下自然源發出的電磁信號及其變化,用於地震預報。」
布萊恩教授繼續他的講解。
特斯拉認為,超光波或者叫「動態以太」,波長極長,只有恆星能被它入射,而行星及以下物體「尺寸」小于波長,所以就被繞射了。
這就像站在海邊的礁石上觀察,海浪滾滾而來,繞過水中插着的一根木樁,而能量都打在了尺寸更大的礁石上,啪啪作響。
水中的木樁卻並沒有被海浪打倒,甚至不受影響,是因為它的截面直徑遠小於海浪的波長,被繞射了,所以它對海浪的巨大能量幾乎沒有反應。
正常人聽到超光波假說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為什麼感覺不到呢?
因為「尺寸」太小的物體,相當於海水中的「木樁」,無法被海浪的波長入射。
太陽的直徑足夠大,如果真的有超光波,瞬時地從各個方向射向太陽,將其入射,灌入大量的能量把太陽「點燃」。
其中某一束超光波如果是從其他星體比如木星繞射而來的,那麼這一束超光波與其他未經阻擋的波入射太陽的效果,或者說被太陽吸收的能量,應該是不同的。
太陽的表面並不是一個平坦的光球,光球表面的細部結構呈現出「米粒」狀的斑點,暗區亮區交錯。
按照超光波的邏輯理解,那些暗區斑點是整個銀河系恆星,乃至是整個宇宙星系阻擋超光波的投影。
由於恆星是相對不動的,當運動速度較快的行星等星體疊加阻擋在陰影上,就會使得太陽表面相應區域吸收的能量產生巨大的變化。
引發磁場的運動,陰影部分降溫就形成了太陽黑子,陰影邊緣升溫爆炸形成太陽耀斑。
太陽黑子周期性生成和變化,每個周期主要的黑子總是生成於太陽南北緯 30度左右並逐漸向低緯度移動,至南北緯 15度時,太陽黑子進入極大期。這就是著名的「蝴蝶圖」。
看到這張「蝴蝶圖」,震驚中,每個人都會陷入深深地思考。
為什麼呀?
太陽黑子只出現在貼近黃道面的,正負30度緯度之間,並且周期性、規律性這麼強。
沒有一個太陽以外的影響和決定因素,簡直是不可能的!
太陽系的主要行星和衛星都集中在黃道面上運行,上百萬顆小行星組成的小行星帶相對於黃道面的軌道傾角幾乎都小於 30度,其中,約 90%的小行星,軌道傾角小於 15度。
行星、衛星和小行星帶與黃道面的位置關係與太陽黑子的分佈區域有明顯的對應關係。
在特斯拉的超光波邏輯里,這很好解釋,太陽系的主要行星和衛星都集中在黃道面上運行。
而太陽相對於黃道的自轉傾角只有 7.25度,所以太陽黑子就集中生成在這些遮擋區域。
太陽的南北極地區幾乎沒有快速移動的遮擋物,沒有形成黑子也就不奇怪了。
現有主流理論認為太陽黑子完全是由於太陽內部的磁場運動不均衡而產生的。
如果太陽黑子完全是內部機制產生的,那麼,黑子應該隨機地出現在太陽表面的任意位置。
現有理論很難解釋,為什麼太陽黑子總是集中在低緯度?
尤其是在南北緯 15度以內密集爆發,而在南北緯 60度以上的區域內幾乎沒有太陽黑子。
「我希望我所說的遮擋物,沒有誤導你,太陽黑子說到底是太陽內部的能量反應,而不是所謂的影子,超光波理論並不否認太陽黑子是太陽內部磁場反應的結果,只是探討產生反應的誘因。」布勞恩教授補充道。
還有一些證據支持超光波的「遮擋論」,比如,太陽黑子的大小,絕大多數黑子的直徑從幾百公里到幾萬公里,那正是小行星、衛星和行星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