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第兩百二十一章 李約瑟難題_頁2
更新:01-23 15:52 作者:三秋空城 分類:科幻小說
當然啦,關於理論的解釋還得李諭操刀。這種生活中簡單的模型蘊含數學原理的東西比較受歡迎,借着李諭的名氣讓讀者好好又了解了一把祖沖之。
於是乎此後關於祖沖之等中國古代科學家生平的考據讓不少史學工作者忙乎了好一陣子。
大家也算是通過他找回了一點自信:是啊,曾經我們能做到領先歐洲,為什麼現在又不行了?
蔡元培見大家這麼感興趣,再次力薦李諭寫一篇關於中國為什麼科學落後,又該如何破局的文章。
既然是此後的校長本人約稿,李諭當然不能拒絕。而且這個問題對於中國的當下來說,非常值得探討。
李諭雖然文采不好,但多少還是會講故事的,而且知道如何切入,他如此寫道:「我想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它出自戰國時期道家經典着作《列子》中的一則寓言。大家一定也知道,這則寓言嘲笑的是那種整天懷着毫無必要的擔心和無窮無盡的憂愁,既自擾又擾人的庸人。但我卻想說,真正的庸人其實是嘲笑杞人的所有人!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個故事:杞國有個人,他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身沒有安全居住的地方,愁得睡不好覺、吃不下飯。有個人就去勸慰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裏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杞人說:『天當真是氣體積聚的,那日月星辰不會掉下來嗎?』勸慰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積聚的,只不過是氣體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對人有所傷害。』杞人又說:『那地塌陷下去怎麼辦?』勸慰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面八方的空虛之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會陷下去呢?』載明這則寓言的《列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典籍,這麼多年過去,有多少中國古賢人,為何就沒有去認真思考,天為何掉不下來?地為何塌不下去?其實我想杞人本來就是個愛思考的人,他思考的都是科學問題:大氣科學問題、地球科學問題、力學問題、天文學問題等等。咱們的賢人如果仔細研究,近代科學甚至都可以從這裏研究出來,那樣或許就沒有歐洲近代科學的崛起了。所以,杞人並不庸,庸的反而是過往的我們。這是一個兩千多年令人可以回味的故事,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漸漸從科學領先於西洋列強,到如今處處挨打的局面。我們沾沾自喜認為得到了真理,其實就是在欺騙自己而已。我們的祖先沒有刨根問底追問這些問題,既然沒有塌下來,就沒有必要擔心和深究。更讓人悲哀的是,竟然把這個詞語定位為負面成語,教化世人幾千年!用於嘲諷那些為本來不用擔憂的事而去擔憂發愁的人,勸導人沒有必要過度地擔心未知的東西,無需自尋煩惱。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就是傳統的基因,這就是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縮影。西方的聖賢碰到問題,在深究為什麼;咱們的聖賢碰到問題,只關注有沒有用。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刨根問底,而不是關注有沒有用。我還要再給大家闡明一下,科學是科學,技術是技術,二者是截然不同的。科學在於發現未知和創造新知識,要回答
「是什麼」和
「為什麼」。而技術在於對未知和已有知識的應用,要回答
「做什麼」和
「怎麼做」。可以說,有科學必然有技術,但是有技術卻未必有科學。科學發現是技術發明的理論基礎;科學提出發展的可能,技術變
「可能」為
「現實」。但是,技術發明並一定需要科學理論支撐,依靠經驗也可以。
我們在歷史上,幾乎大部分時間都領先於全球,但很可惜,這種領先局限於技術。
也就是,我們的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或者更加嚴格準確說,咱們古代有科學,但是非常地初級和薄弱。
就算是我們古代最着名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等,嚴格說都是技術發明,不是科學發現。
因為我們注重的實用性,可以看得出來,這四大發明都是在實用上有巨大價值的。
不過西方的科學精神卻並非如此。如果各位能夠研究一下古希臘就會發現,西方的科學先賢們曾經研究過許多壓根沒有任何用的東西。
就比如圓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