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摸魚的日子 三百五十五章 花錢
更新:11-04 17:02 作者:鄭家老二 分類:科幻小說
來路嗎?確實有點難辦。
要問圖書哪裏多,首推文淵閣。
明朝天下未定,明太祖朱元璋就派大將軍徐達負責收集藏書、建立國家圖書館文淵閣。
其後兩百餘年幾經周折,明朝文淵閣連帶一朝文明,最終在李闖王的炮火中付之一炬。
文淵閣可謂是隨着明朝的建立而建立,隨着明朝的消亡而消亡,與明王朝休戚相關,同呼吸而共命運。
洪武元年,1368年,文淵閣在南京建立。
朱元璋繼續派人遍訪天下名書,充實書庫。
經過三四十年的積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文淵閣中藏書可謂可觀。
朱棣此時萌生了修書的念頭,修一部什麼樣的書呢?
原話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直言,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
簡而言之,有史以來所有科目、所有類別的書都要收錄進去。
定下了基調,朱棣親自着手組建了編輯部,主編包括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內閣首輔解縉(另外兩位才子是楊慎和徐渭),還有一路輔佐朱棣登基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朱棣寵臣、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王景等。
當時的主編叫做「總裁」,這一幫豪華陣容的「總裁」領導了精英知識分子二十多人,另外召集了字寫得好的若干人,浩浩蕩蕩進了文淵閣,一應後勤事務全部被妥善解決,幾年間沒日沒夜、殫精竭慮地編書。
先後參與編纂人員達2139名其間,生生累死了好幾人。終於編成了一部《永樂大典》。
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
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這部巨製比法國狄德羅、達蘭貝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都要早三百餘年。
所以,《永樂大典》不僅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所謂盛世修典,《永樂大典》的成書彰顯了明王朝的國力。
其後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在都城新建了文淵閣,開始了「南書北調」工程。南京文淵閣中的藏書(包括皇皇巨製《永樂大典》)每個版本「各取一部」,裝滿了百個箱櫃,送至北京收存。
此後經過不斷收集,據1441年編撰而成的《文淵閣書目》所載,其藏書近300種,已達 43200餘冊,估計在十萬卷以上。
至此,明代文淵閣的藏書可謂達到鼎盛。
永樂大典的編纂就得益於老朱的文淵閣打下的底子。
現如今想要印刷書籍,文淵閣也是繞不開的。
但是難就難在這裏。
跑去找老朱,願不願意是一回事,錢肯定是要暴露的。
被老朱知道了,要是找自己要錢咋整!
頭疼。
「你倆去找人拉錢吧!本侯會找兵馬司護衛。」
「書籍先印四書五經這些尋常書籍,藥局的醫術典籍也可以複印,忙完這再說。」
「是,下官(屬下)告退。」
錢沒花完,又來了一樁煩心事,煩惱的很。
鄭雄從十六樓出來,便直奔府衙而去,看看有什麼要花錢的地方。
「府衙最近有沒有要用錢的地方?」
府丞不明其意,看鄭雄緊皺眉頭的模樣,小心的答道。
「沒有,馬上就要秋收,稅收上來,需要花錢的地方不多。」
秋收,收稅嗎?
鄭雄的雙眼一亮,心裏默默的思索了一番,隨後對着府丞說道。
「今年定下的稅賦是多少?」
「額定三十三萬貫。」
「待會去十六樓拿錢給交了。」
「啊!這~先交了,沒有先例啊!」
鄭雄莫名一笑。
「沒有先例,那本府成為這個先例,有什麼問題?」
「沒有,可是,都折銀交上去嗎?」
鄭雄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