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爭戰 第二百一十二章 朝鮮善後策(2)
更新:10-31 22:53 作者:路人四九 分類:玄幻小說
第二百一十二章 朝鮮善後策(2)
五、改行陣以練兵卒。
國一日無備則弱,兵一日不練則疲,勢也。朝鮮自前明用戚繼光《紀效新書》法,一變府兵之制。此為備昔日之倭則可,施之今日,斷乎無用,情形不同也。且衣服冗長不利驅走,器械不精不利攻戰,隊不整不能嚴肅,馬不銜不能馳御。
如欲精煉,則易氈笠以包巾,易長衣以短衫,易棉襪以跣足,矛易長竿利刺,槍易火繩利擊,隊易散以整使敵不能沖,馬易勒以銜使人各自控。
仿中國湘、淮軍制,而又實體作進退之義,兼用騰縱起伏之法,使能避敵所長而用我長,舍我所短以攻賊短,此最要之略也。
至於策求盡善,非抽練不可。蓋朝鮮兵皆世籍,若沙汰過甚,其人必失業而無以為生。不如就一營之中,選其精壯者若干人,其不中用者別給以生業,如徙其人以實吉州北十邑及郁陵島,雜用屯墾法,使各務於理農亦可。
或就一家之中,凡五隸兵者選其三,三選其二,二選其一。其與選者量加以餉,使足贍其私,務早貴精不貴多之實。
約計須重兵之地,京圻、咸鏡、慶尚三道,每道各四、五千人足矣。王京內外,極少須七八千人。其餘各道,可審其當沖與否而多寡之。要之,兵精者一當十,兵精而臨敵氣盛者一當百,是在將兵者。
六、謹防圛以固邊陲。
從來策戰必先策守,守之難不亞於戰也。而論朝鮮之地守易,揆朝鮮之勢守便,何者?以大海為疆場,御之不勝防,得之不能守。此不必效泰西人所為,且費數十萬金以購一戰艦,朝鮮亦無此餘力。而海口及腹地皆重岡疊巘,峻岭崇山,無處不可設防,即無處不可扼要,故曰守便而守易也。
量財度勢,因利乘便,譬如十錢,以四分購槍,以三分購炮,又二分購水蕾,又一分購旱蕾。水蕾為防海先聲,旱蕾為防陣先聲。炮則水陸皆須,而槍又陷陣摧鋒之要具。四者惟槍炮必求最堅最利,水、旱蕾但求適用,雖稍笨重者亦可。蓋取勝本不必專恃此,節其力亦可多制槍炮也。
至於仁川口內,江華、水原近蔽王京,固須嚴兵扼堵。釜山近對馬島,元山近海參崴,就近慶源、慶興、巨濟、密陽、江陵,其間險要,形勝不一,而足有兵以扼之,何難收一夫當關之效。邊陲固,而後戰守之權操之我矣。
翰林院侍講張佩綸亦奏:倭國貧寒傾危,琉球之地,久踞不歸。朝鮮禍起蕭牆,殃及賓館,彼狃於琉球,故智劫盟索費,貪吝無厭。
今日之事宜因二國為名,令南北洋大臣,簡練水師,廣造戰船,台灣、山東兩處宜治兵蓄艦,與南北洋犄角。沿海各督撫迅練水陸各軍,以備進歸倭國。
中國措置洋務,患在謀不定而任不專。朝鮮亂作於內,敵逼於外。吳長慶一軍暫留鎮撫,殆權宜之策,非經久之圖。
臣有理商政、預兵權、救倭約、購師船、奉天增兵、永興籌備六措施,如若盡施,可解困頓。
一、理商政當簡派大員,為朝鮮通商大臣,理其外交之政,而國治之得失,國勢之安頓亦得隨時奏聞,預謀措置。
二、朝鮮孱弱,嗣後當由中國選派教習,代購洋槍,為之簡聯犄角。
三、倭約貪於索費,尤狡於駐兵,聞告貸北洋,安知非借中帑以款東兵,應毋庸措置。倭兵屯紮漢城,尤多隱患,應由吳長慶密謀鉗制。
四、陸軍護漢城,不如水軍護海口。應飭部臣迅撥巨款,先造快船兩三艘,由北洋選派將領駐守仁川,較為明朗。
五、朝鮮日益多事,遼防亦宜預籌。請飭盛京將軍抽練旗丁,歸宋慶統之,於所部常滿萬人,以備緩急。
六、朝鮮之永興灣,嚴寒不冰,俄人慾得其地駐船,應會同吳大瀓妥籌力爭要害。
慈禧太后觀奏,喜曰:江山代有才人出,曾國藩之後,李鴻章、左宗棠可撐大局,李、左年紀稍大,張佩綸、張謇等復脫穎而出。
恭親王奕訢道:啟稟皇太后,啟稟皇上,越南北圻戰火未熄,法人李維業等愈發猖獗,臣以為,暫不可與倭開仗。
慈禧太后道:速傳諭旨,著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六營大軍暫駐朝鮮,吳臣務必見機行事,堅杜倭人之肆意妄為。翰林院庶吉士唐景崧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