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旗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蚩尤四
《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神話傳說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秦始皇親祭蚩尤,為八神之一的戰神,後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傳說蚩尤戰敗,身首異處,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處,亦有民祭祀。sd省巨野縣還在2001年斥資重建蚩尤墓並修建了「蚩尤廣場」。
根據蚩尤為黃帝六相,首管天時,故成為某種星相名稱,稱為「蚩尤旗」。根據《呂氏春秋》《史記》《隋書》等文獻的描述,蚩尤旗應指某種彗星,是戰伐的徵兆。
苗族長期以來以蚩尤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有「格蚩爺老」的傳說。「格蚩爺老」又譯「格蚩尤老」,「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是否就是蚩尤,尚有很大的爭論,很多苗族學者就認為這是近代的苗族史學家的附和然後被漢族文人引用。
《尚書·呂刑》的這一段話,只是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而已,並沒有指出他們有血緣上的淵源承襲關係。作者從「這裏把蚩尤與苗民聯繫起來敘述的」便推論出了「二者有前後承襲的關係。」「三苗之君習九黎之惡」與「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這兩個句子如果不結合上下文語境來解讀,我們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何為「習」,何為「復」?是承襲還是學習、重複?前者意味着兩者有族群的血緣的承襲關係,而後者僅僅是一個族群效仿了另一個族群的習俗,並非一定指他們具有淵源關係。
最早將三苗與蚩尤的關係明朗化的是東漢人鄭玄,他第一次提出了「苗民,即九黎之後」的觀點。他是在註解《五帝本紀》的時候提出這種觀點的。這種觀點後來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承襲,並發展到目前這個狀況。
可見,在古文獻中並沒有發現蚩尤與三苗、苗民的關係的直接記載,恰恰相反,《尚書·呂刑》中明確說明了「苗民」這個群體已經被滅絕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意思是說皇帝憐憫被殺戮民眾之無辜,對施暴政的人報以威罰,滅絕行虐的苗民,使他們沒有後代留在世間。《尚書·呂刑》在另一處重複了這一觀點:「上帝不蠲,降咎於苗。苗民無辭於罰,乃絕厥世。」這是說上帝不能赦免他們,降災禍於苗民,苗民沒有理由解除懲罰,因而他們的後代沒有一個留在世上。當然,《尚書·呂刑》的這一條文只是周穆王的話,不是歷史之實錄。這裏只是想說明,周穆王並不認為苗民還存在於世間,也就是說,他並不認為被滅絕的「苗民」與西周當時的任何族群有什麼關係,「苗民」是一個西周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的人群。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