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國相 第三百三十八章 順之則昌,逆之者亡!

更新:02-20 15:59 作者:一兩故事換酒錢 分類:其他小說

    「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張良低語。

    嵇恆平靜道:「叔向跟子產的爭鋒,其實拉開了天下當行德治、還是法治的爭論序幕。」

    「而叔向當時的反駁觀點可謂是雄辯。」

    「當時叔向跟子產都為天下有名的賢大大夫,私交不錯,因而在子產鑄刑書後,叔向立即派人給子產送了一封信,以表達自己的強烈抗議。」

    「這封信最終被記下了。」

    「信中叔向說:我本來對你寄予厚望,但你卻讓我非常失望。古時的聖王,都不公佈法律,而是一事一議,由貴族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法律適用,就是因為害怕民眾有爭辯之心。」

    「即便如此,聖王依舊擔心駕馭不了民眾,又以義、禮、信、仁等來約束他們,設置高官厚祿勸誘他們服從,用嚴酷的刑罰來震懾他們。」

    「就此依舊是不夠的。」

    「還必須要有聖明賢哲的君主、明察秋毫的官吏、忠厚誠信的長者、慈祥智慧的夫子,這樣民眾才能聽從驅使而不生禍亂。」

    「民眾知道了法律的內容,就不再害怕我們這些貴族和管理者了,開始心存僥倖不服從管理,並會引證法律和我們爭辯,這種情況是萬萬要不得的。」

    「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這三部法律,都是亂世的產物啊。」

    「現在你作為鄭國的宰相,改革土地賦稅,制定了三部法律並把它們鑄在大鼎之上公佈,想以此使民眾順服,不是在痴人說夢嗎?」

    「《詩經》中說,文王以德使四方萬邦臣服,哪裏提到了什麼法律啊?」

    「民眾一旦知道了爭辯的依據,就會拋棄禮儀而引證法律,即使是一些蠅頭小利、細枝末節,也會爭執不休。於是乎,混亂開始滋生,賄賂開始盛行,在伱的治理之下,鄭國必將敗亡。」

    嵇恆將叔向信的內容大概說了一下。

    張良若有所思。

    從這封叔向寫給子產的書信中,他大概聽出了三層意思。


    一是法律不是好東西,都是亂世的產物,好的社會應該高舉道義的大旗來治理。

    二是公佈法律損害了貴族的統治特權,貴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根據所謂的道德來判案,不能再一事一議,而是要遵照法律的規定來處理。

    三是增加了官吏難度,民眾會因此拋棄禮儀,而引證法律,引用法律據理力爭,甚至會鑽法律的空子。

    因而叔向認為子產鑄刑書是取鬧之道。

    隨即。

    張良也反應過來。

    嵇恆之所以講出『子產鑄刑書』,實則是在藉此隱喻當下。

    叔向洋洋灑灑一番雄辯,實則都是在為貴族爭辯,而歷史的事實,並沒有如叔向所願,隨着子產鑄刑書的開始,越來越多諸侯,也開始將自家的法典公開,甚至就連叔向所在的晉國,在子產鑄刑書二三十年後,也鑄了刑鼎,可謂將叔向的臉狠狠的拍打了。

    子產鑄刑書是大勢所趨,而在嵇恆眼中,秦之改革也是大勢所趨。

    嵇恆面無表情道:「在子產執政後一年,即剛開始在鄭國變法時,天下受到的阻力很大,社會上流傳着一首歌,似乎是『硬逼我把好衣服收藏在家,硬把我的田地左編右查,誰要去殺子產啊,我一定參加!』」

    「而當子產執政三年後,這首歌就變了。」

    「變成了『我家有子弟,子產來教育開導;我家有田地,子產使產量提高。要是子產去世了,誰能像他一樣好?』」

    「子產執政共21年,鄭國大治,國勢由弱變強。」

    「國人稱頌,諸侯賓服。」

    「而今的秦,就跟初變法的鄭國一樣,在天下飽受爭議跟詬病,也不為萬民認可,但誰又敢料定,數年之後,天下不會為秦稱道?不會為此振奮欣喜?」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者亡!」

    「在爾等眼中,秦是逆勢,然在我眼中,秦才是順勢。」

    「爾等就跟叔向一般,是在逆勢而為,最終在天下大勢面前,張良,你最終還是重回正道的,也最終會選擇順勢而為,只不過要等到你徹底清醒之



第三百三十八章 順之則昌,逆之者亡!  
相關:  鎮撫大秦  大明:從科舉開始宰執天下    不滅武尊  天道天驕  魔門敗類  大器宗  雷武  
下面更火
搜"大秦國相"
360搜"大秦國相"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