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當學霸 第四百六十一章離子發動機
九龍大學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學院。
看着正沉浸於物理世界的張守成,劉一辰沒有打擾對方,目前自然科學院最具知名度的理論物理學家就是張守成。
張守成15歲的時候,就直接跳過高中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17歲就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前往柏林自由大學就讀碩士,僅僅20歲就獲得該學校學位,並且進入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師從楊震寧,僅僅24歲就獲得博士學位。
而24歲,正常都是才大學本科畢業,可是張守成就已經博士畢業了。
這還不止,年僅30歲他就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系教授,33歲被斯坦福大學評為終身教授。
在2006年的時候,張守成領導的研究團隊針對半導體能耗與散熱問題提出了基於電子自旋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關於電子運動的一個新規律,即電子自轉方向與電流方向之間的規律。利用該規律可使電子有序地運動,從而降低能量耗散,並有可能研製出新的工作原理的計算機晶片,從而促進信息技術的進步。在此基礎上,張守成發展了能夠實現這種新運動規律的一類新奇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是這個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2009年,張守成與中科院物理所方忠等合作,預言了三種拓撲絕緣體材料,這是材料物理領域的一個重大進展。他與水木大學薛其坤等開展了理論與實驗的緊密合作,製備出高質量的材料,在拓撲絕緣體基本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並於2013年在反常霍爾效應被發現130多年後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物理學界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而在加入九龍大學後,張守成帶領的團隊,也是屢出成果。就在去年,便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這一發現,驗證了由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馬約拉納在80年前提出的預測——存在一類沒有反粒子的粒子。同時也證明了存在一種比量子還小的單位,這將對量子理論帶來巨大的改變。
可以說,張守成的成果,至少有兩項是諾獎級的,可惜諾貝爾物理學獎有太多人在排隊在等着,張守成如今才55歲,算是年輕一輩,比較不容易獲得這一獎項。
特別是去年他將國籍改為華夏籍,更是讓這個難度提升了不少。
不過這背後同樣也是一種博弈,諾貝爾獎想要再像以往那般,也不容易,畢竟不管是九龍大學還是華夏,亦或者張守成作為楊震寧最後一位學生這個特殊身份,本身也不容小覷。
就如今年,張守成就入選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名單,得到了十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推薦。
楊震寧可是也同樣在發力着,作為一個物理學巨匠,同時也是活着物理學家中排名第一的物理學家,楊震寧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要是哪天他去世了,也許世人就會發現,他在物理學界的地位超出霍金一截。
劉一辰沒有打擾這位去年更改國籍,同時成為華夏科學院院士的學者,悄然離開。
他來到了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從事航天航空領域研究的,上下共有9層,地下3層,地上6層,共有數百位研究員、工程師。
此時他來到的是一個研製量子通訊衛星的,量子通訊衛星是一種傳輸高效的通信衛星,徹底杜絕間諜竊聽及破解的保密通信技術,抗衡外國的網絡攻擊及防禦力。
量子信號從地面上發射並穿透大氣層——衛星接收到量子信號並按需要將其轉發到另一特定衛星——量子信號從該特定衛星上再次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某個角落的指定接收地點。
在很早的時候,科學家們曾設想:如果把「量子糾纏「原理用於通信,將極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
因此,全世界各國但凡有實力的,無不對展開研究。
華夏也不例外,在很早的時候就展開了量子衛星的研究,將量子衛星列入華夏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台,進行星地高速量子秘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秘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