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0706 人氣高漲
更新:05-06 14:52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軍事小說
仲夏五月,沔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城中大市更加的人滿為患。
隨着各種工坊不斷的興建投產,諸類商品也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吸引了諸方客賈雲集於此挑揀購買。作為商品原產地的荊州,民眾們也都享盡了物美價廉的好處。
荊州大市位於城東,足足有幾百家的邸鋪分佈其中,直接席地開張的小攤位更是數不勝數。邸鋪中售賣的往往都是行銷遠地的精美商貨,並不怎麼接待散客。而那些地攤上售賣的則就是日用百貨,吸引了眾多的人流連挑選。
如今的荊州早已經不復往年的混亂蕭條,單單穰城並周邊地帶長居人口便有數萬眾之多,戶數更是早早便突破了兩萬戶。這還僅僅只是一城在籍人口,並沒有加上下屬郡縣的數據。至於往來經商客貿的人數,每季度也都能超過上萬人次。
這麼多的人口聚集一城,所體現出來可不僅僅只是市政管理、戶籍制度的嚴密周全。單單這麼多人何以維生、飲食供給等諸事便體現出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
穰城的人口暴漲其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固然也有總管府施政有術的原因,但同時也跟其地其民的特殊性有關。
關中立治這麼多年,在宇文泰和蘇綽勵精圖治之下,到如今人口達到這一規模的也不過只有長安和華州城兩地而已。而這兩城所居住的平民也甚少,大多都是宗室、官員並其部曲家奴,還有就是隸屬於宮廷、官府的士伍匠戶等等,像華州城還生活着大量的府兵家眷,真正的自由民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關中重耕,宇文泰是真的被饑荒嚇怕了,所以霸府施政的重點就是勸農墾荒,這也成為考核郡縣官員政績的第一標準。
因此整個關中新增的民戶基本都通過均田而散佈於鄉野,再加上關中本就盛行的大莊園耕作模式,也讓民眾並沒有大規模聚集城邑的需求。
雖然有一些手工工業的發展,但市場化的程度也非常小,拋開官府的軍工或者供御等生產,真正民間手工生產主要還是以商原渠盟為核心的一系列手工作坊。
荊州總管府雖然也將農業的發展擺在了第一位,但也並沒有忽略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畢竟南陽盆地的地理優勢實在是太突出,並不同於關中相對比較閉塞的地形,即便談不上四通八達,可同周邊地區的聯繫和互動也都非常方面,是東西交流、南北溝通的重要樞紐。
特別是隨着荊州總管府直接掌握長江口岸,這種地緣上的優勢便體現的更加明顯。再加上荊州總管府內部政治穩定、治安良好並且百業興旺發展,都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荊州總管府下分置諸邊接納流人的城池常常人滿為患,自從總管府開始系統性的接納流人以來,各邊入境有統計的流人數量便有二十餘萬眾。再加上其他各種途徑流入的人口,保守估計增加的人口應該超過了三十萬眾。
如此龐大的數字自是極為驚人,甚至都遠遠超過了荊州總管府原本所控制的人口。倒不是總管府治下盡皆荒涼,而是各地仍然存在大量人口蔭蔽的情況,像是山南、漢東等諸地都沒有進行過系統性的擴戶整編。
這麼多人口的流入,也是荊州總管府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總管府在流人安置方面體現出的高效率也讓人驚嘆,半年內流人安置量便超過了流入人口的八成。
這個數字當然是非常的了不起,畢竟遷入的流人是一種極為混亂的狀態,是否健康、服從、被截留蔭庇或者有意長居等等各種情況都不相同,可以說拋開各種意外因素,只要進入荊州總管府境內並且肯於接受安置之人,在半年時間內都能定居下來,並且獲得一塊土地或者學成一門工技,從而擁有基本的謀生能力。
為了儘可能的避免土客矛盾,總管府對於這些流人的安置最主要還是向手工業進行分流,畢竟現有的土地資源就連總管府也未能完全掌握話語權。
如今侯景之亂所帶來的人口遷徙紅利還未結束,如果貿然掀起土地資源重新分配這種根本矛盾,那無異於是侯景之亂的延續,而且還是大聰明自己亂自己,把人留住才是當下的根本要務。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穰城便成為沔北手工業發展的大本營。關中和荊州總管府本地豪強們紛紛被吸引過來投資建廠,總管府為他們提供場地與合格的工人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