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1166 捐身難救
更新:11-08 18:13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軍事小說
「叔虎兄,事情還有無折中、更改的餘地?要我國至尊自去尊號,這實在、實在是有些苛刻」
西魏提出的談和條件第一個就這麼勁爆,那談判自然也進行不下去了,使團一行卻又不敢就此結束求和返回國中,他們只能先派遣使徒將情況回報國中、自己一行人則留在弘農城等待國中進一步的指使。
趁着好友盧叔虎來看望自己的時候,使團中的陽休之便忍不住開口探一探口風:「某等亦知當下勢弱於人,既有所求,當然也要有所付出。但這一要求還是讓人有些無法接受,一旦應承下來,國將不國啊唐王有言願意賜給河北士民以安寧,可事情若就此僵持不下,某等使徒歸國後怕也難免要遭受重罰,河北安寧更無從尋覓啊!」
盧叔虎自然清楚陽休之心情憂苦,但在聽到這話後還是忍不住嘆息說道:「子烈此言也不必如此確鑿,齊氏之所得國尚且不足十年,但為求生之故,有什麼不可應承?哪怕自去尊號,猶是割據一方之王侯,總勝過淪為繫囚被捕送長安。
子烈你少知兵事,不知如今我國戰陣形勢之好,唐王肯於答應談和,已經是難得的仁義之舉。你等論及條件是否苛刻,也應自審當下處境如何。齊主何以遣使你等前來議和,用意如何你當真不知?」
陽休之聽到這話後,便有些迷茫的搖了搖頭,旋即便又開口說道:「我心中對此也淺有思量,只是所思未必盡合事實。唐王貴介公子,與關東諸家多有親誼,之前也不乏叔虎兄等至親相扶來投,今兩國交戰,刀兵無情、親者至傷,派遣某等至此,想必也是希望唐王與叔虎兄等能夠感懷情義,高抬貴手、放過一馬。」
「此言亦不無道理,若是晉陽群徒至此求和,怕是沒有今日你我相對而坐、暢談時事的光景。」
盧叔虎聞言後便先點點頭,旋即便又反問道:「但是,我聽說楊遵彥乃是齊主姊夫、神武婿子,但是鄴城謀變時,齊主有沒有因此情義而高抬貴手?其行既如此,又怎麼會在此關乎其國業存亡的大事上,寄望你等關東諸家能乞得唐王恩憐而加縱容?」
「這、這我委實沒有想到這一節,叔虎兄你向來足智多謀、精於韜略權變,今又身處從容境地,觀此情勢必有所得,未知可有教我?」
陽休之聽到這一點撥後,一時間也是大感詫異起來。他們一行人來路中對此也多有討論,所得出的見解便都是陽休之方才所言,因為他們與隴西李氏和唐王霸府許多幕僚都關係匪淺,所以皇帝才寄望以此促成和談,可現在聽盧叔虎一通分析,才覺得這想法不只是單純、而是荒謬!
是啊,當今皇帝本就剛剛經歷過一番手足相殘的殘酷鬥爭才得以登臨至尊之位,又怎麼會將寄予厚望的和談之舉以如此單薄的理由便交付給一眾河北士流呢?莫非其人從一開始對於這一場和談就沒有寄予太高的期望、派遣使者一行至此只是掩人耳目的緩兵之計?
想到這裏,陽休之心情就變得紛亂起來,心裏有些梳理不清重點,望着盧叔虎疾聲發問起來。他們當年也曾一同處於賀拔勝那個團伙之中,盧叔虎便以運籌策劃之長而擔任智囊角色,雖然最終賀拔勝大事未成、而他們這個團伙也分崩離析,但是對於盧叔虎的智謀,陽休之還是比較信服的。
「齊主遣使你等至此,若能求和成功,自然皆大歡喜。若是不能,則齊國又將何以應對?無非盡起其國中甲卒,迎戰我大魏王師、誓死守衛其國土。然則齊國之前紛亂,已經盡顯其晉陽師旅可共富貴、難相患難,開國舊主猶能棄之不惜,今時齊主能難統控群徒死戰。其若欲求全,必仰我河北兒郎為其捐命死戰!」
講到這裏,盧叔虎又望着陽休之嘆息道:「因唐王出身之故,兼某等群徒在事關西,故今河北想必不乏樂觀之士,他們未必會與齊國偕亡、誓死守之。一旦開戰,這些人又當如何處置?」
陽休之聽到這話後,臉色就變得有些不安了起來,他已經隱隱猜到盧叔虎是想要說些什麼了。
「若欲死戰,則就必須撲滅這些僥倖謀和之心,而你等此行,便意在於此。如若謀和不成,你等歸國必遭嚴懲!齊主便是要用你等性命、來填塞那些謀和之口,使人皆死戰、不作他想!」
盧叔虎又嘆聲說道:「齊主這樣的用心,唐王早就有所洞察,所以日前首次相見之時,便已經向你等做出了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