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只想混個從龍之功啊 第三百二十章趕鴨子上架
更新:09-20 22:42 作者:高粱河車神 分類:軍事小說
按照宇文成業的制定的計劃的完整版,大概是將天下分作六百四十軍府,其中人口稠密的關中最多,有二百六十一府,也完全是要把關中作為根基。
但目前天下還沒大定,大唐所能控制的只有半個天下。
且各地的形勢諸軍情況較為複雜,最後經過中樞的宰相們和將領們反覆的研究探討,最後才敲定了方案。
大唐目前的總軍力大概是五十萬左右,其中關中有大軍十餘萬,涼州、隴右、蜀中、荊州、洛陽等地諸軍加起來也有十餘萬。
江淮原來的十幾萬人加上瓦崗軍、東軍降兵以及水軍,也有二十萬。
而這些軍隊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改制之後,各軍分佈為:關中四衛,洛陽兩衛,淮南兩衛,豫州一衛,荊州一衛,兗州一衛,徐州一衛。
而除了這衛府軍以外,還設置州郡兵。根據每郡的人口、面積、耕地等因素,人數也不一而足。此外,各縣可募集民壯,為弓手鄉兵,類似於民兵組織。
基本上是把各州郡的控制的兵馬大規模的壓縮,擴大中軍的規模。
不過邊地州郡,和內地州郡的也有些不同,隴右涼州以及諸多邊郡除了郡兵之外,還會在想要地方設立軍鎮,戍堡等軍事設施。一鎮兩千至三千人,由鎮督統領。
戍堡則看其大小,設置都尉校尉。
一衛有上將軍一人,大將軍一人,衛將軍兩人,另有都督數人。
其中上將軍明顯是榮譽頭銜,而大將軍也要看他具體有沒有差遣,真正統管軍務的就是兩個衛將軍。
一衛的人數為兩萬五千人左右,十二衛也就是三十萬人。
一衛統轄二十五個折衝府,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千二百人人,中等千人,下等八百人。
每府置折衝都尉為長,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為副。每軍府轄四至六團,團人二百人,設校尉。
每團轄二旅,旅百人,旅設旅率。
每旅轄二隊,隊五十人,隊設隊正。每隊分為五火,火十人,置火長。
而這些,都是根據大燕留下的戶籍土地賬冊制定。
除了十二衛之外,另有四府,左右備身府,左右監門府。左右監門府掌諸門禁衛,左右備身府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
留給李元徽的編制,也就是四個衛。
左右威衛、左右武衛。
不過李源雖然給出了編制,但左右威衛和左右武衛大將軍都是長安任命的。
其中右威衛大將軍鄭果,左威衛大將軍高晃,右武衛大將軍李思行,左武衛大將軍給李元徽自己兼任了。
鄭果和高晃,基本上算是掛名的,而八個將軍都是由李元徽自己任命。
其中,左威衛在豫州,右威衛在徐州,左右武衛在江淮。
經過跟幕僚們的商議,李元徽也決定了各衛將軍的人選。
左威衛將軍慕容三藏、黃君漢,駐地是豫州,其人馬主要以瓦崗軍和洛陽降兵組成。
右威衛將軍劉元慶、陳瑱,駐地在徐州,其兵力構成主要是以劉元慶的義軍和江淮徐州籍老兵構成。
左武衛將軍朱德裕、蕭釋之,右武衛將軍常雁衡、李玄道,這兩衛是把李元徽初創的十八營老兵精銳全部放進去了。
另外新組建的三千六百具裝甲騎,被單獨拿出來,成一軍,李元徽也打算剽竊一把,取名「背嵬軍」,由羅士襄、張鎮惡統率,為左右都督。
齊王府六護軍所統率的侍衛軍,也有數千人。
而張共烈、周虬等人的豪強部曲數萬人,李元徽仍舊保持了他們獨立成軍的編制和官職,特別跟李源請了詔書,給他們搞了一堆將軍號。
沒把他們劃入衛府之中,一來是編制不夠,二來是私人屬性過重。
另江淮十八營每營都保留了三百人的編制,設校尉統領,號「江淮健兒」,為帳下親軍,竇奉節為都督,加中護軍。
這些部隊都是被排出衛府之外的,留着這些部分軍隊也算是李元徽培植的另外一股勢力。
打仗時候也算是戰略預備隊。
此外,數千歸德軍將士,被李元徽大方的「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