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 第一百九十三章 將軍不如做帝黨
更新:10-20 16:24 作者:傲骨鐵心 分類:軍事小說
戰爭,拼的是雙方的實力。
這個實力包括一切可以動員的戰爭潛力。
歸根結底是人。
明軍沒有實力。
一沒有人員補充;
二沒有地盤;
三沒有錢糧。
整個根據地如今剩下的區域也就後世幾個鄉那麼大,連兵帶民就三四萬人,要不是地形險惡早被清軍蕩平了。
反觀清廷則擁有除海島以外的整個中國陸地。
人口方面,順治十七年滿清戶部令各省開展人口「普查」,統計出的人口數據是1920萬餘。
也就是說現在清占區的人口總數不及後世一個滬市。
繼五胡之後,中國進入又一人口極度衰退期。
這個數據是張長庚說的,非常可信。
身為總督級別的高官,當然可以接觸到人口數字這個封建王朝最高機密。
當然,各地肯定有隱戶,也有匿戶、逃戶。
比如吳三桂控制下的雲貴雖多是無人區,上報給清廷的人口僅數十萬,實際不會低於百萬。
因為雲貴存在大量土司控制區域,這些地方的人口是不可能被清廷統計去的。
包括人口就剩幾萬的四川也是如此。
大山深處,藏着不低於數十萬的逃民。
無法被統計的人口自然無法被利用。
三年前滿清戶部統計的1920萬餘人口,就是清廷能夠動用的所有人力。
也就是清廷的戰爭潛力。
人口較明末減少了十分之九,各種土地引發的矛盾自然也就沒了。
新的開始,沒有戰亂的話,自然就有盛世來臨。
以前是人多地少,現在是地多人少。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在國初都能有盛世或治世,原因便在這裏。
跟生產力沒有關係,跟仁政更沒有關係,純粹就是人變少的原因。
清軍入關以後不斷屠城,不斷屠殺製造無人區,看着是想震懾明朝反抗軍民,實際也是不想重蹈崇禎後路。
就是不想背負明朝的包袱,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解決土地兼併帶來的矛盾。
不想跟明朝一樣到處農民起義,把人殺掉就成了唯一也是效率最高的辦法。
效果無疑很好。
起碼在大部分地區,清廷統治已經根深蒂固。
民心也思安。
百姓只想有口飯活下去,並不在乎有沒有辮子。
這就導致抗清事業註定走向滅亡。
三四萬人口對抗擁有近2000萬人口,佔了整個中國陸地的清廷,這局面任誰來都不好使。
故而,王五隻能選擇利用黃龍山大捷打出的有利局面在雞蛋上跳舞,以自身剃髮降清為代價,保全最後的抗清火種。
但是滿清政權典型的殖民統治特色,卻給了王五夾縫中求生存同時削弱其根本的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把八旗,尤其是滿八旗變成殘廢。
京營八旗經黃龍山一戰已經徹底廢了,穆里瑪這一仗損失的就是整個京營滿八旗的戰爭潛力。
十年以內,清廷根本沒有能力再動員一支萬人真滿大軍出來。
原因無它,滿洲八旗總人口本身就有限。
連同各地駐防八旗算在內,滿八旗的成丁人數這會大概就幾萬人。
燕京的真滿成丁數經黃龍山一戰後,目前可能都沒有一萬人。
年齡還小的真滿子弟倒是不少,但需要時間讓他們成長起來。
因此,本就是青黃不接的滿八旗經黃龍山一戰,實際已經名存實亡。
這一點是得到歷史證明的。
吳三桂起兵後,蒙古的布爾尼乘機起兵攻打燕京,結果因為十年前的黃龍山一戰導致京營八旗人丁凋零,壓根無成丁可用。
怎麼拼湊,清廷都湊不出一支兵馬來。
沒辦法,康熙這才採納圖海建議,動員王公大臣家中的健奴從軍,這才得到一支五萬人的大軍,從而緩減了清廷的「用兵荒」。
所謂八旗家奴健勇者,即漢人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