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第三百二十六章 食鐵獸
洛陽,五金坊內喧鬧無比,各種金屬撞擊聲、蒸汽噴涌聲此起彼伏,還夾雜着機器運行時發出的轟鳴聲,制釘場內,燕王宇文維翰站在龐大的制釘機前,看着操作工將一卷鐵線的前端引入機器中。
這卷鐵線宛若一個大水缸,分量十足,j據說有數百斤重,想要扯動其上鐵線,得用上蒸汽動力,所以整套制釘設備配套安裝有蒸汽機。
燕王宇文維翰對蒸汽機不陌生,幽州州治薊城內開設的工場裏,少不了蒸汽機的身影,但「制釘機」是首見,所以他很感興趣。
當年在黃州時,宇文維翰就參觀過制釘作坊,黃州的制釘作坊產量很大,全力生產時,一天能製作鐵釘上萬枚。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驚人的生產數量,是因為作坊將制釘分為拔絲、切割、磨尖、打出釘尾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專門的工匠負責,大家分工協作,所以生產速度很快。
現在,這套制釘機實際上就是將以上幾個步驟用機器完成,而操作工主要負責確保機器運轉正常、出現故障及時停機處理即可。
具體流程,大概就是機器先將長長的鐵線切斷,切成長度統一的斷鐵線,隨後進入一個圓盤,然後夾緊,讓鐵線隨着圓盤轉動,被磨具磨出釘尖。
接着這些鐵釘的另一端被機器「擠」出釘尾,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但每個工段都需要人在一旁適當操作。
正是因為還需要人來操作、監督,所以制釘機不能獨自運行,生產能力是每日(八小時)制釘(最普通的釘子)二百斤左右。
產量之所以用重量而不是數量來描述,是因為數量太大,最普通尺寸的釘子大概每一千顆重三斤,換算過來,就是一台機器每日(八小時)制釘六萬六千六百餘根。
如果機器增多,產量對應翻倍。
日產鐵釘六萬餘顆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種機器,是精工院開發箭鏃製造設備的副產品,本來是軍工機械,改變用途後才推向「民用市場」。
這樣一台機器體積龐大,但只需要五個人操作,天下各主要制釘場若以機器生產鐵釘,可以大大節省人力開支。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各地制釘場的產能要不要擴充、要不要以專用機器來生產鐵釘,得先算一筆賬。
如果各地市場不需要那麼大數量的鐵釘供應,制釘場購置「制釘機」以增加生產能力就是浪費錢。
現實是各地對於鐵釘的需求,靠着分工協作的人力制釘場就能滿足,故而各地制釘場不需要上制釘機,所以一開始,這種機器是沒有應用前途的。
但後來,當鐵釘大規模銷往海外時,制釘機就有了用武之地。
海東諸國,南洋諸國、天竺諸國,對於鐵釘的需求很大,兩洋貿易公司去年一年向國內製釘場開出的訂單,累計鐵釘需求量以「萬斤」為單位。
廣闊的海外,不是蠻荒而是市場,其產生的巨大需求,讓「半自動制釘機」重獲新生,所以即便造價昂貴(近十萬貫一台),制釘場購置以後靠着海貿的巨大訂單都可以快速回本。
往後,刨去機器折舊和運行費用,基本可以保證明顯盈利。
宇文維翰聽市舶司提起過,說廣州番禹制釘場,上了十套這樣的設備,揚州廣陵制釘場,上了八套這樣的設備,萊州黃城則有三套。
三地制釘場瞄準的是「海外市場」,要趁着有海貿大訂單趕緊擴充產能,用貨款回本,之後就是開着機器掙錢。
所以宇文維翰覺得,幽州的制釘場,也得趕上這趟東風。
他任幽州總管至今,即便中間掛帥東征高句麗,戰事結束後還是回到幽州總管任上,為了發展幽州,充分借鑑「黃州經驗」。
幽州已經有新開鐵礦,產量逐年增加,雖然比不上大冶制鐵所這種「怪物」,但幽州的鐵產量已經可以在當地推廣鐵製農具、工具,並支撐起對外貿易。
有了鐵製農具,百姓可以開墾更多的農田種糧食;有了鐵製工具,興修水利事半功倍,大量農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增加,就能養活更多的人。
人多了,人氣就旺,發展工商業恰逢其時,然後靠着永濟渠和燕津出海港口,又有遼西邊貿和遼東開發,再加上海貿,宇文維翰覺得幽燕地區還發展不起來,那就只能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