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_頁2
更新:09-05 09:27 作者:幸福來敲門 分類:軍事小說
之舉,雖說最後徐貞明的被罷官,但番薯,苞谷卻因他成功地在北方得到推廣。這一次大旱,北直隸是受災最輕的。
最後百姓沒有忘記他,朝廷也沒有忘記他。
在啟用徐貞明的詔書中有句話『古之治事,始繁寡終者十有八九,卿之屯田難稱慎始,卻能克終,此法堪稱良策。』
有了這一句話,可視作天子承認了徐貞明的功績,給予他數年以來的屯田一個肯定。
雖說徐貞明嘴上一直說,功過自有後人來說,但是面對這聖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像。
現在徐貞明奉旨起身後,捧着聖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見了這一幕忍不住第一個鼓起了掌,片刻後書院上下掌聲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貞明即從侯官啟程上京,林延潮親自送徐貞明到碼頭上。
徐貞明面對林延潮道:「徐某這一次來閩本是為了山長,為了書院盡一份力的,但現在書院之事還未完備,徐某卻不得不先行離去,實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東兄不要說這些見外的話。你能起復,我不知有多高興才是。盼孺東兄此去能大展宏圖。」
徐貞明嘆道:「徐某也望殘生能再為社稷盡綿薄之力,更希望能與山長在京里重逢。」
林延潮聞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貞明取了一書贈給林延潮道:「此書徐某增刪數次最後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里怕是再無機會著書,懇請山長幫徐某修訂成書了卻徐某心愿吧。」
說完徐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遠去。
這是林延潮與徐貞明的最後一面,一月之後徐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於徐貞明拜託林延潮所著之書,林延潮替他完稿後取名為《潞水客談繼》,此書盡載徐貞明屯墾旱田之事,記載了如何在北方囤種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講述的就是如何盡地力之法。
此書攥成後,隧成北方州縣官府屯田備荒的規範。
而徐貞明也因為一二部《潞水客談》,以及在北方的屯墾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後人的懷念。而直隸百姓為感激徐貞明教會他們囤種,故而將番薯稱為徐薯以作追思。
徐貞明去世後,潘季馴也已年事已高為由向朝廷請求致仕,並在給天子的奏章中懇請選擇賢臣接替漕運河道總督之職。
潘季馴奏章里言河道漕運總督人選極端重要,懇請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馴言下之意是請朝廷讓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運河道總督的位子。
但最後朝廷沒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撫付知遠接替了潘季馴為漕運河道總督。
付知遠曾歷任歸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當初與林延潮一起在河南為民請命阻止了馬玉對當地百姓的盤剝。
付知遠是眾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馴任漕運河道總督,眾人也是認為可以勝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遠升任之後,命人將當初潘季馴贈自己的河防一覽改贈給對方,也算是自己對老領導的一番心意。
遍數了一圈,與林延潮有關的官員都被提拔了,唯獨林延潮仍在老家辦書院教書。
徐貞明走後不久閩地遭颶風海溢,沿海各縣損失無數。
林延潮記得自己剛穿越大明時也是遭到颶風海溢最後令自己家中損失慘重,最後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縣寫了一個魏惠王移粟的典故,這才為本縣百姓借到了糧。
而這一次災情比上一次更重。
與以往從不插手地方事務不同,林延潮這一次卻是主動出面幫助地方賑濟災民。
鰲峰書院門前設了粥鋪,粥鋪里大娘三娘林淺淺幫着煮番薯稀飯,家裏人幫着打下手將一鍋一鍋新煮好的紅薯稀飯端來,而書院裏的學生們也都不上課了幫忙維持着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饑民們一個個高舉飯碗,看着因飢餓而發顫的雙手,林延潮實覺得於心不忍。
番薯飯舀在碗裏後,饑民們顧不的一切,也不尋地方就蹲在旁邊吃飯。
學生們大多心腸軟看到老弱婦孺,會將他們攙到臨時搭蓋的飯桌,或是書院裏吃飯。
「這不是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