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鼎1894 第三八四章 聯軍慘敗,大清危矣
更新:09-04 20:27 作者:魯東道夫 分類:軍事小說
ps:看《立鼎1894》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錦屏山防線工事中,九成以上是沒打過仗的新丁。↗在革命軍序列內,他們頂多算替補,連二線部隊都算不上。戰爭沒爆發之前,他們多數剛剛完成三個月的基本軍事訓練,主要作為後備力量幫忙維護徐東鐵路建築和蘇北土改工作保駕護航。
多國聯軍上岸之後,他們被臨時抽調出來拉上戰場,熟練地構建陣地工事,然後在敵軍到來的時候,在不到一成的老兵帶領下,緊張的按照訓練科目一板一眼的進行防禦作戰。
在嚴重缺乏合格中級軍官的情況下,多數只有一兩年軍齡的尉官們承擔起重任,老老實實的蹲在塹壕中指揮士兵開槍放炮,主動出擊彈性防禦之類的高端活兒根本都不用想。
兩道戰線上足足有兩萬多新兵,另有數萬民夫青壯建築工人,沒有一個號召力足夠的領導壓陣是不保險的。
閒不住的楊家老太爺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穿着一身土不拉幾的老舊軍裝,跟五十年前當民兵營長時一個造型,手裏掐着兩尺長的旱煙袋,腰板繃直,精氣神十足的坐鎮錦屏山司令部,登時讓所有人得了主心骨一樣的充滿信心。
這倒不是因為他是楊浩的親爺爺的緣故。老爺子七十多歲,從一開始就領着鄉親們搞基建工程,開山修路造水壩砌碼頭建工廠。幾千人到幾萬人的大陣仗從來都指揮的井井有條。從第一期到現在的至少十幾萬青壯民工。都在他手底下幹過活兒。整日聽着他老人家那洪亮的嗓門在大喇叭里吆喝,威信什麼的早都建立起來。
後來大量從青壯中選拔出的兵員,如今就充斥在南南北北的各支部隊之中,早已把他老人家的威名傳揚開來。而今一聽他親自坐鎮前敵,甭管之前心裏多忐忑,登時跟吃了定心丸似的,找到主心骨了。
要不怎麼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楊老太爺親臨一線的效果拔群。他所代表的身份意義被基層軍官們直接灌輸到新兵耳朵里,戰鬥打響的時候,不老少的拿他當話頭來鼓勵士兵:「沒什麼好怕的,洋鬼子也是一個腦袋倆眼,子彈打上去照樣鑽窟窿開花!都好好表現,老太爺就在後頭親眼瞧着呢,別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腿軟卵縮的,當心他拿拐棍敲斷骨頭!」
……貌似楊老太爺的作風也比較彪悍,對混賬不聽話的小年輕沒少了掄拐棍揍。偏偏大傢伙兒還就吃這一套,可見那威信聲望不光是靠組織指揮能力聚攏起來的。敢打人反而成了優點!
許多士兵心目中,好像老人家的拐棍比憲兵隊的橡膠棍還嚇人,聽到老兵長官們的訓導猛點頭不止。戰鬥爆發之後,安定的軍心和昂然的士氣保證了他們的發揮,防線由此而穩固不動。
不過卻不是所有人都跟下層士兵那麼單純,代表官員組織力量的蔡渠就急躁的不行。
當初的蔡舉人,當了日照主薄沒多久就兼了縣丞,等楊浩勢力穩固後,通過翰林院編修的長兄走關係當了海州的知縣。革命軍扯旗造反後,他順勢取代知州成為該府的管委會主任。不出意外的話,未來革命軍席捲兩江,他極可能混上一省主席的高位。必須是,這是一個有野心有抱負的新一代士紳。
多國聯軍浩浩蕩蕩的來進攻,他作為海州府主官責無旁貸,不但要親自帶官員班子統籌協調一應後勤和民政,更在前面打起來的時候,帶着當地士紳代表和青年慰問團來到前面勞軍。
真正親眼看到山下陣地炮火連天硝煙四起,成千上萬的洋鬼子鬼哭狼嚎的吶喊衝鋒,可把這些過慣了太平日子的老老少少嚇得不輕!一些膽小心臟不好的,乾脆兩腿一軟坐地下起不來,褲襠里尿下的都有。
這不是啥丟人的事兒,任是誰冷不丁聽到那雷霆霹靂一般的爆炸就在邊上響起,山崩地裂火光四濺,各種碎片掃的樹林子七零八落,腦袋頂上啾啾的亂飛彈片,一樣得跪啊!
可在看人家楊老太爺,面色紅潤泰然自若,甚至那炮彈就在不遠處炸了,眼皮都不帶哆嗦一下的淡定,那風範氣質甭提多出挑了。
蔡渠卻給他這做派給驚得夠嗆,趕緊勸阻:「老爺子,您站在此地太危險,咱們不如到防炮工事裏指揮可好?」
楊老太爺一手卡腰,揮舞着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