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農大魔師 第141章分紅
這是一個集體主義至上的年代,也是一段火紅而徘徊的歲月。
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基本上也就是後來的自然村,每個大隊又根據村民居住和人口情況分為若干生產小隊。生產小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生產隊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
生產大隊下設的生產小隊多是按村民居住的街道劃分的,一般情況下一條街道上的村民組成一個生產小隊。所以那個時候只要知道某個村有幾個小隊,就大概了解了它有幾條街道了。一個生產小隊大約有30戶至50戶,人口也就是幾十人到一百多人不等。
姚灣村屬於大村,有五六百戶,所以五十戶是一個生產小隊,而姚長海所在小隊的社員人數大約是將近三百人。
生產小隊有着自己嚴密的組織形式。生產隊負責人設有隊長、副隊長,同時配有會計、出納、記工員、保管(包括二把鑰匙),有的生產隊還設有婦女隊長等。所有在生產隊的人員統稱為社員。社員由生產小隊統一調度參加農業生產勞動。
家家戶戶一早就在隊長的梆子聲中出門勞作,很晚才收工回來,可是這個時候留給人們的印象好像除了飢餓就是飢餓了。
為什麼一樣是這些土地,那時候的糧食怎麼總不夠吃呢?主要是產量不高,靠天吃飯的年代產量高不上去。
然而凡是有利有弊,有了化肥和尿素,產量是上去了,也吃飽了,但吃得不健康了,土地板結污染的厲害!
再也不是綠色健康環保的農產品了,這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把秤。
妮兒總算搞清楚現在的編制了,她摩挲着下巴,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思咐着政策規定:每個生產小隊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有權根據本隊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編制生產計劃,指定經營管理辦法;有權分配自己的產品和觀念;在完成向國家交售公糧任務的條件下,有權按國家的政策規定,處理多餘的農副產品。
最後一條不用多想,多餘的農副產品肯定是賣給收購站的,尤其現在更是杜絕私人之間的交易,不能挖社會主義牆角。
雖然農副產品收購站的價格低,但商品的價格也不高,想要頓頓吃上白面,就只有在量上做文章了。
※※
每年秋收後,生產隊便會在打麥場裏分糧食。就如三大娘所說一個八口之家,分到的花生油也就十來斤,拿一個桶去裝就可以了。
別看姚灣村是花生出產地,就如同遍身羅倚者,不是養蠶人一樣。
通俗點兒泥瓦匠,沒新房,紡織娘,沒衣裳,種田的,吃米糠,賣鹽的,喝淡湯……
真想不明白,按人頭分,姚長海分家後他就一個人,外加妮兒這個無勞動能力的嬰兒,她的戶口是跟着爸爸的。
姚長海起早貪黑出力最多,分到的花生油最少,還那麼傻乎乎的乾的特起勁兒。
原來還有後招啊!姚長海的工分名列前茅,所以按工分出來的糧油要多一些。
生產隊先按人頭分,保證了每家都有糧不至於揭不開鍋,尤其是家裏人口多,勞動力少。沒辦法現在誰家的孩子不是一串一串的;然後再按工分分,也算是按勞分配吧!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相對來說,還算公平。
姚家也就這幾年隨着男丁也就是勞動力漸漸的長大才緩過來,姚家最慘的時候,孩子多,勞動力少,一年才分到幾斤麥子,也就是過年包上一頓餃子,餘下的麵粉,那只有在老人患病時才有,老人喝剩下了,給小孩喝一點白麵湯。
姚長海站在前面,直接欠身坐在石台上,沒有拿賬冊而是張口就來,「今年咱們小隊的小麥收成是畝產320斤,除了上交公糧,餘下來的小麥,分到各家後,咱們逢年過節也能見見白面了,然而離頓頓白面還早的很呢!所以社員們,明年咱們還得繼續努力喲!」
老爹這蠱惑的能力夠強的,沒聽見大夥齊聲高喊:「是!隊長。」
姚長海接着說道,「加上今年的玉米收成也不錯,畝產居然達到了六百五十斤,是小麥的一倍多。每家每戶分的不少,不過目前咱們還是『一頓稠來兩頓稀,多放紅薯少下面。大人勒緊褲腰帶,莫讓孩子哭肚飢。早上黃糊塗,中午窩窩頭,一天三頓不見油。』所以未來大家依然得繼續努力哦!」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