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
更新:08-07 21:55 作者:朝月清風 分類:軍事小說
君臣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之時,好戲就該上演了。
當君主一方的力量佔據主動時,商朝比乾的心肝就被掏出來了;當臣下的力量佔據主動之時,東漢獻帝就被曹操所挾持「以令諸侯」了。而當二者暫時處於平衡之時,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產出來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時代。
☆世民和魏徵就好比劉備與諸葛亮,他們都被視做君臣知遇的千載楷模。但要比起來,劉備的假惺惺與李世民實在有天壤之別。劉備在前期還比較能聽得進去別人提意見,對諸葛亮等人言聽計從。
大家辛苦打拼、精誠團結才有了益州的一點基業,建立了了蜀漢小朝廷。但是,在關羽死後,急於為其報仇,又妄圖一舉滅亡吳國,而似乎忘記了自己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
一場滅國之戰,因為諸葛亮不同意發動,劉備竟然不讓這位軍事天才參與。結果,夷陵之戰(今湖北宜昌東南)劉備兵敗身死,諸葛亮為劉備苦心經營而來的基業也大大受損。
慘呀!「三顧茅廬」「如魚得水」的往事,似乎發生在別人身上了。劉備缺乏一個政治家最基本的一些素質:冷靜和自知之明。楊廣則做得更絕,他是誰的好話也聽不得,並且把有膽量給他進諫的大臣各個處死。弄得有才能、有遠見的人,都紛紛離他而去。要麼另立山頭,要麼另投明主。這就是歷史給李世民及我們留下的一些教訓和啟示。善於以史為鑑、以人為鑑的李世民,自然大大不同於那些有始無終之輩。他是真正的智者,幾乎完美的政治大師。能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除了求賢若渴、善用人才外。李世民在歷史上最有口皆碑的是他的從諫如流。李世民常說:「直言進諫,才會出現天下太平。」貞觀之治之所以出現,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李世民敢於接受哪怕是最難聽的逆耳忠言。這實際上是一個成熟的、成功的領導人必備的素質。當然也是最難做到的。換成任何人,誰願意你的下屬整天在你面前頂撞你?雖然。你可能也知道他是為了你好。李世民正在以自己有史以來最寬宏的帝王度量,為自己的帝國奠定萬世基業。
☆世民的人才庫里,有一大批清官直臣:房玄齡、魏徵、王珪、馬周、孫伏伽、虞世南、李靖、褚遂良等等,同心同德、德才兼備的人才。他認為:「國家安穩的根本,關鍵在於得到人才」。有這樣的人才觀,才創造出清正廉明的「官德」「吏治」。李世民曾經問魏徵「人主何而為明,何而為暗」。魏徵的回答,以後成為一個著名的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以,他特別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據統計,李世民在位20多年,經常性進諫的官員有30多人。其中僅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多件事,並且都是直指李世民的過失。他數十萬字的奏摺,都說中了當時政治的弊端,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面對最直言善諫的監察官(諫議大夫)魏徵,古代歷史學家甚至直接指出:「前代錚臣,一人而已」。他和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話。足以作為後世帝王垂範。而其中魏徵的智慧、膽氣與李世民的度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魏徵,鉅鹿人(今河北巨鹿)。曾投靠瓦崗軍,還曾效力於竇建德,入唐後歸入李世民的死對頭——李建成麾下。他本是李建成的智囊,在兩兄弟斗得你死我活時,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李建成必須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說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才對,因此李世民登基後,人們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以泄憤,其結果是李世民不但任命47歲的魏徵為監察官(諫議大夫)。還和他結成了兒女親家(衡山公主下嫁給了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因為李世民深知魏徵的能力和人品,更知道以前政治鬥爭的形勢和如今大唐建設的需要。人家皇帝都以德報怨了。你魏徵還不得湧泉相報呀。從此,他為了大唐帝國的富強。殫盡竭慮、鞠躬盡瘁!…
有時李世民的主張和魏徵不一致,他們就會在朝堂上爭執,互不相讓。到頭來,幾乎每次都是魏徵佔了上風,扭轉了皇帝的錯誤決策。魏徵經常當面批評李世民的過失,有時還會弄得他下不了台。但李世民往往能夠聞過則喜、擇善而從,表現出寬宏的氣量。即便再生氣,李世民都沒有真正和這個固執的老頭兒做太多計較。李世民剛剛即位時,曾下詔徵兵。當時的唐律規定,年滿21歲者才能入選。但封德彝建議,凡18歲以上高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