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槍泣血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文明衝突

更新:09-14 16:04 作者:勻音早西 分類:玄幻小說

    天台宗認為,法界,如是、世間等雖有差別,有的甚至對立,但它們之間又是相互含攝的,天台宗稱之為「互具」。

    每一界都具備十法界,十法界構成百界。百界中每一界各有「十如是」,構成千如是。而十法界中每一法界又同時具備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這三世間,於是得出三千種世間這個數字。

    儘管智顫的「三千世界」看上去紛繁複雜,讓人眼花繚亂,實際上是對一切萬法的概括。因此,「一念三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探討的是一與多的關係、大與小的關係、萬物與心念的關係。

    智顫認為:「此三千在一念。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既然世界上的每一事物,本來具足大干世界的一切本性,而心即一切法,法性即佛性,那麼,佛性圓融、體遍的特點便顯現出來。

    在智頗「一念三千」的基礎上,湛然提出了「無情有性」的思想,即草木等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一樣具有佛性。

    在他看來,既然佛性是眾生的本性,也是萬法的本性,那麼,「言佛性者應具三身。不可獨雲有應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許遍何隔無情。

    二者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何獨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獨法身。三約事理。

    從事則分情與無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別。是故情具無情亦然。」既然剎那一念具足三千世間,便是剎那一念心遍周法界,那麼,佛性也具有三身,應身、法身和報身,不可能只具應身。

    由此,湛然的結論是:「是則一塵具足一切眾生佛性。亦具十方諸佛佛性。」草木、瓦石同樣不例外,與其他有情眾生一樣具有佛性。

    湛然從天台宗的圓融思想推導出無情眾生有佛性的觀點,把眾生平等的思想貫徹到了無生命的物質世界。


    禪宗的牛頭宗則把老莊與魏晉玄學的「道」、「以無為本」的概念和思想引進了佛學,從哲學本體論的角度提出了「道遍無情」的觀點。這是湛然「無情有性」的另一個版本,當然,這個版本更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

    眾所周知,「道」是老莊哲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儘管包含的意思很多,但第一的要義是本體論意義的,即指宇宙萬物的基始,魏晉玄學在老莊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試圖用思辨的方法來探討萬物存在的根據。

    牛頭禪的創始人法融在佛教「性空」的思想中添加了道家玄學的概念,提出了「虛空為道本」的命題,所謂「虛空」即是性空的別名。

    &本」在法融那裏也被解釋為具有「離一切限量分別」的佛法之根本。他的原話是:「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

    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萬行虛設。」

    所以,方立天指出:「就此命題的思維形式來說,顯然是受到了魏晉玄學『以無為本』說的啟發,就此命題的思維內容來說,也是與『以無為本』說相呼應的,然就此命題的思維實質來說,則是般若學與道學兩種不同思想的折中、調和。」

    如果說,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是以心性論為出發點、從境界的視角論證「無情有情」,那麼,牛頭宗則是以老莊的「道」,以玄學的命題形式,把道或者佛性或者法性置於超越心物之上的宇宙本體高度。

    既然佛性已經成為宇宙本體,既然佛性就是「道」,那麼,「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觀點也就完全合乎邏輯地被推論出來。

    因為,本體論意義上的「道」是沒有有情與無情之分的。也正是牛頭宗的玄學特色——從宇宙萬物的本原出發,使得佛教「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胸襟。

    對於今天的生態倫理來說,它更是提供了一種思考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路和方法。

    事實上,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念作為一種宗教理念和信仰的基礎,對佛教信眾的生活方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或許這些佛教信眾並沒有生態倫理的意識,或許他們並不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相互關係,但他們嚴格按照佛教的清規戒律起居生活,在吃齋、放生和遵守不殺生戒律的過程中,賦予了在現代社



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文明衝突  
相關:  牧仙志    仙府種田  近身特衛  仙都  神級插班生  重返人途  
下面更火
搜"神槍泣血"
360搜"神槍泣血"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