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富貴 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
王拱辰連連搖頭:「泰伯別的說的都有道理,惟有今年庫里的絹帛價跌,我覺得不僅僅是跟商有關係。? 想來想去,總還有別的意思在裏面。」
徐平道:「別的意思,無非是以前的絹帛可以當銅錢使用,今年棉布大量上市,絹帛當錢的用處就打了大折扣。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買賣交易時,為什麼要用錢?到底是用錢好呢?還是不用錢,直接以物易物來得好?」
「用錢,不用錢怎麼能行?我營田務里種了棉花,要換的東西千奇百怪,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如果不用錢只換物品,我哪裏找那麼多換去?這事情明擺着,經商用錢最好。只是歷來天下產銅有限,銅錢不敷使用,才不得不用別的。」
王拱辰說完,李覯又加了一句:「不只是銅錢不夠用,還因為銅錢太重,不利攜帶。」
徐平笑道:「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才能博採眾長,兼容並蓄,把事情講清楚。剛才李覯說的有道理,銅錢太重,不便於攜帶,所以要參用金銀布帛等輕貨。但是,是不是不用銅錢只用金銀就好了呢?先不說金銀夠不夠,就當是天下產的足夠用好了。」
王拱辰想了想,如果都用金銀,今年就不會出現河南府的飛票兌付不了,自己賣了棉花出去卻收不到錢的事情了。正要點頭同意,李覯卻先開了口。
「依下官之見,只用金銀也不是好事。金銀價高,遠途販運有利不錯,但是百姓日常交易,經常就是幾個銅錢的買賣,如何使用金銀?還是多有不便。」
「不錯,這話說得在理。若是從營田務看來,與外邊都是大宗交易,使用金銀自然方便多多。但是對於尋常百姓,日常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用金銀就不方便了。所以,銅錢有銅錢的用處,金銀有金銀的用處。先立住一條,商品買賣時,要用錢來交易,這樣才能讓商業繁榮無礙。然後要用錢,用什麼錢?金銀有金銀的缺點,銅錢有銅錢的缺點,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兩種的缺點都避掉,方便市面交易呢?」
王拱辰想了想,突然道:「都漕說的,莫非是三司鋪子的購物券?那是用紙印的,攜帶起來比金銀布帛這些輕貨還方便得多。而正是因為是紙印的,也不用擔心不夠用。」
徐平笑着點了點頭:「用紙印的錢確實有這些好處,但也有兩個難處。第一就是官府能印,別人能不能印?如何防止賊人私印。不要說是紙印的錢,就是銅錢,在那些偏僻邊遠的州軍,都有人盜鑄。不過私鑄的銅錢成色不足,比較容易分辨罷了。還有一個,如何讓天下相信一張印了數字的紙,就能當那麼多錢使用,這一點更難。」
「總有辦法,都漕不是試着用彩棉製紙嗎?只要以後這種製紙的彩棉,只由營田務專門制來印錢紙就是。至於取信百姓,官府收不就取信百姓了!」
「君貺這話說得有道理,關鍵是只要官府收百姓就會認。但是,怎麼能說服朝堂里的諸公,讓官府收呢?好了,此點我們以後再議,還是說到商上來。我提兩點,作為引子,拋磚引玉,你們多想一想。第一點,以前都是講男耕女織,自耕自食,自織自衣,這樣的日子,不需要跟人做交易。朝廷收稅賦,如果不收錢,只收絹帛,征徭役,種地的人都能完成,不需要從別人那裏買。這種情況下,商人實際上可有可無,他販運的貨物非種地農人所必須,商人自然也就不是朝廷所必需。但是,以今日來看,一夫耕,得糧供全家食用還有餘。一婦織,也盡夠全家穿衣還有餘。若是古時,多餘之糧帛為稅賦,自然也就用不到商人。但現在不同了,稅賦有定數,而糧帛卻會增多,這些糧帛,如果不賣出去便就沒有用了。我們剛才說的就是這一點,貨物到不了合用的人手裏,便就無用。」
李覯小聲道:「都漕,今日之天下,農人一年不得休息,全家也未必能吃上飽飯。」
徐平擺了擺手:「那是另一個問題,種地的人沒有足夠的地,地多的人種不過來。如果耕者有其田,便就是我剛才說的了。我們先按耕者有其田算,什麼都纏到一起就說不清了。」
現在講的是財富生產的問題,而不是分配問題。李覯精研理學,先賢講的大公之世對儒生有特別的吸引力,這個年代不少學術大家都在土地平均上充分揮自己的想像力。歷史上的李覯有《平土書》,主張均田,稍後的張載主張恢復井田制,並在家鄉進行實驗。他們一切的根本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