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金主 三百章 老師來訪
更新:09-04 22:46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春節過後,各府州縣在開印辦公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勸農春耕。雖然江南頭一季的水稻該在三月插種,但是在此之前必須召集各鄉圖老人開會,三令五申強調春耕事宜,對於家裏的確有困難的人,還要給以耕牛和農具的補貼。
這些工作要從正月忙到二月,直到三月插秧,官府的壓力才算輕鬆一些。
鄭岳少年時候在家裏也是不務生產的貴少爺。他家的地都是佃農耕種,他最多也就是遠遠看過一眼。真正能夠分辨五穀,知道稻和麥的區別,還是上任為官之後的事。這一天,他趁着天氣晴朗,藍天白雲,便興起了巡訪的念頭。
太祖皇帝為了不許官吏擾民,特別強調縣官不能下鄉村,並且寫進了《大明律》。不過好在後面還有一條小尾巴:如果是點視橋樑、圩岸、驛傳、遞鋪、踏勘、災傷、檢屍、捕賊、抄扎之類,不在其限。
鄭岳此番出行,就是去點視橋樑圩岸的。
目的地就是唐行。
據說唐行如今更是繁榮,雖然還不能跟華亭媲美,但比起上海也差不多了。這種雨後春筍一般冒出的繁榮,在農業社會還是太過罕見。大家已經習慣了一塊土地經過三五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基礎積累,成為富庶之地,看到唐行/只是三五個月就更上一層樓,感覺神異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徐元佐眼裏,這卻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仁壽堂包攬賦稅,糧櫃就設在唐行。所有人要納糧,就得來唐行。稍遠些的地方當天無法往返,就造成了留宿經濟。村里人出趟遠門不方便,多少要帶點土產。於是又刺激了商品經濟。
以前農家繳稅,各種愁雲慘澹,仁壽堂卻是以商稅彌補了一部分難收的農稅。雖然讓小商人承擔了更多負累,但是農民卻緩了口氣,也能夠添置一些家庭用品。因此又反哺了小商人的生活。
這些鏈條環環相扣,構成了社會經濟活動的剪影。在封閉的小環境中。效果格外明顯。
鄭岳坐在小轎里,隨着轎夫的起伏而晃悠。他透過轎窗,看到一塊塊放滿了水的好田,知道這是插秧的前奏,心中也是頗為欣喜。轎子走得慢,遠處風光幾乎不動。鄭岳看了一陣又眯睡一會兒,再看時眼前已經是桑林棉花,甚至佔用了良田。
雖然不通農務,鄭岳也知道這代表着什麼。國朝之初。百廢待興,大明真箇是一窮二白從零開始,衣食住行什麼都缺。所以太祖皇帝才將休養生息放在首位,非但勸農稼穡,也規定了棉麻桑樹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
最初時,百姓都願意種糧,不願種植棉麻。等國家太平日久,糧食漸漸夠吃用了。而棉麻消費日高,種植一畝桑棉可以抵三五畝水稻。還沒有種植莊稼的勞累。趨利是人的通性,自然樂意將有限的土地優先種植桑麻棉竹等經濟作物。
至於糧食,夠自己吃就行了。就算不夠吃,還可以買嘛。湖廣、浙江都是產糧大省,交通方便,運費也不很高。尤其是湖廣。在宋時還是蠻夷荒地,至今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糧倉。等到兩廣的土地開發出來,蘇松浙江恐怕都不用再種糧食了。
鄭岳心中暗嘆一聲:無農終究不穩,可惜厚利之下,誰肯務本?好在我明年任滿。也該是可以升任科道了。
自孝宗弘治朝以來,知縣升任知州的只有武宗時候出現過一例,可以忽略不計。其他極少數政績卓越的知縣能夠升任按察僉事,少部分升任給事中,最普遍的情況是升任監察御史。
鄭岳覺得自己升任按察僉事的機會幾乎為零,只希望能夠安穩地升個給事中,別再煩心下面的庶務。若是選了監察御史,也希望是大差,不要是巡按光祿寺之類的小差。他正猶自幻想,突然聽到後面馬蹄隆隆,轉眼間就已經很近了。
轎夫紛紛避讓,連帶着轎子晃動起來,如同暴風雨之中的小舟。
鄭岳緊緊抓住兩旁的搭手,頭上烏紗直顫,好像要掉下來一般,叫他又連忙去扶,一時間儀態大失。
「外面何人縱馬!給我攔下了!」鄭岳大怒。
縣官唯一的好處就是出行有儀仗,算是這個苦逼職業的安慰獎。然而現在竟然有人敢衝撞儀仗,這豈不是連縣官最後一點尊嚴都叫剝去了麼!
外面轎夫連忙落下轎子,打着儀仗的皂班衙役上前攔路。
高頭大馬長長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