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晨光里 第三百零七章陳琦中進士
純文字在線閱讀本站域名手機同步閱讀請訪問
嘉佑七年,五月,一代名臣包拯卒,鄒正達和鄒正業攜子侄去京城弔唁。
包公逝世時,包綬年僅五歲。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對包綬極為憐憫,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服除之後,又加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
鄒正達鄒正業回來說起包拯家的家事來,不勝唏噓。鄒晨聽得低下頭,雙眼泛紅。
八月,開始各州府的貢舉。
此次解試可謂是全家出動,幾個月前便讓柳氏的娘家人在宛丘里給租了一個宅院,專等着考試這幾天好讓家裏人住進去。
為了能讓五郎安心應考,文七姐思慧也在一個月前便隨着五郎回了鄒家莊。
文思慧乃文彥博的掌上愛孫,自小受過極好的教育,她落落大方,端莊嫻靜,又不恃寵生驕,從不倚仗自己的家世給黃麗娘使眼色。處處尊重黃麗娘,對幾個妯娌又刻意的討好,受到了全家人的喜愛。
黃麗娘更是處處拿她和鄒晨相比,讓鄒晨向她討教和學習,學習她身上那股大家閨秀的味道。
到了八月之時,全國各地的學子們便匯聚在州府的貢院中待考。各州府的貢院全部用荊棘編鋪於圍牆上,禁止別人往裏攀爬,貢院便有「棘闈」之稱。又因為一般是秋天考解試,所以解試也叫做秋闈。
通過報名、唱諾、搜身檢查有無挾帶之後,眾考生隨着差役們魚貫的進入了各個考棚中。
鄒家的二郎四郎五郎六郎參加了此次的解試,今年陳琦和沈芳也一同步入了考場。
唐宋時的考場與現代教室式的考場大致相同,並排放着幾排桌子。由於考場中沒有交椅板凳之類,所有的考生都是站在桌子後面進行答卷。
北宋前期,上承唐朝和五代的制度,主要有進士、明經、諸科。宋代的諸科大致相當於唐代的明經,其中也分為九經、五經、三禮、三傳、三史、學究、明法、通禮等。而進士科更令世人睹目,因為考取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若是進士科能考中,那麼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進士科主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場中的考生不僅要做詩做賦,還要臨場發揮,按照考官出的題目做文章一篇。
經過三場的考試之後,考生們疲憊的走出了考場,等待着幾日後張榜。
鄒家人焦急的在宛丘等待着,和他們一樣焦急的還有各考生和考生的家長們。
誰不想貢舉得中?誰不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呢?
這時,遙遠的白令海峽,寒風冷冽,白雪皚皚的山峰一眼望不到。
大郎和三郎,在一個月前便下達了順着海岸線往南前走的命令。
這裏,到處都是山峰和島嶼,氣候寒冷,真不知道能盛產什麼高產量的作物,哪怕就是有作物估計也會被凍死。
一眼望不到頭的山脈,山頭上全是白雪皚皚的峰頂,從雪山上流下來的河水寒冷刺骨,令人不寒而慄。
順着這些島嶼往南走,氣候才慢慢的變得溫暖起來,而那些以前經常可見的藍狐漸漸不見了蹤跡,兵丁們逐漸適應了這裏的惡劣環境。
最終,他們的船幾經猶豫地停到了一個大島旁邊。
大郎和三郎決定返航了,離家已經一年多了,思鄉的愁緒一直繚繞在所有人的心頭。
來的時候,三條船上將近一千一百人,到了這個大陸之後,只剩下八百多人。那些死去的兄弟們,甚至連個屍首都沒有,為防止瘟疫,一旦死去便被扔進了茫茫大海中。
大郎和三郎想起當初說過的話,一定會把他們完整的帶回大宋朝去。可是僅僅一年多的時間,便死了三百多人。
他們決定,再對這個大陸進行最後一次搜索,如果確實找不到什麼值得帶回去的東西,便開始收集食物準備糧草,等到刮西風的時候,便揚帆回程。
下了這個決定後,他們留下一百多人維護和看守大船,帶着剩下的七百人,分成幾隊,開始對這數個島嶼進行最後的搜索。
一個月後的今天,所有的人全部泄了氣,只是幾個島,島上什麼都沒有,除了樹林便是雪山。幾個軍都指揮使偷偷的來詢問,是不是要返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