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鬥 第三十三章 將門
更新:08-19 07:25 作者:讓你窩心 分類:軍事小說
第三十三章
將門
中國古代史上,長期存在「將門出將」之說,即指幾世從軍及產生將領的現象。就中國歷代王朝的發展總體而言,將門還成了武將群體中的骨幹力量,隋煬帝曾經對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此不虛也」,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北宋時期,將門現象依舊突出,從開國將領、遺臣故將、和之後歷朝成長起來的將帥之家構成了宋朝的將門,他們中出現了或幾代為將,或數世統軍的情況,甚至還有與北宋王朝相始終的武人家族,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宋太祖在實施「收兵權」的同時,對武將上層又進行了拉攏收買,給予其家族諸多方面的優待。甚至採取了與其聯姻的做法,以爭取他們的效力,並化解彼此的矛盾。將帥不僅獲得了安保富貴的待遇,而且數家與皇室建立了婚婭關係。宋太宗登基後,將乃兄這一手做法沿襲下來。由此遂形成拉攏上層武將的一種傳統,以後北宋諸帝立武臣女為皇后幾乎成為定製。在此祖宗之法的庇護下,不僅一批批將領及其家族獲得了穩固的地位,也為其子弟從武為將打開了方便之門。
科舉考試為文官體系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備選人才,但無法選拔合格的武將。武舉考試最後要以筆試成績來定勝負,結果武學教育變成培養武學生的文學水平而不是軍事知識,到了軍中根本無法指揮軍隊,更不用說成為軍事家了。由於缺乏有效的軍官培養機制,武將的後代通常熟悉武事,便成為父輩軍職的理想繼承人,使得國家軍事人才的供應只有通過父子相傳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上層武官都享有蔭補和優先遷轉子弟的特權,鼓勵他們世代在軍中服役,更為其子弟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這些膏粱子弟往往乳臭未乾已獲軍銜,甚至未經戰陣便為將官。因特殊的背景條件,其子弟還有較多機會得到統治者的垂青,使他們更容易獲得發展。家族遂成為傳承軍事知識與軍隊技能的有效工具,軍事家族便由此產生,即使皇帝常常懷疑軍中的私人集團,但是整個家庭在軍中供職的現象卻無法避免。
「將門出將」本身也存在產生武人權勢膨脹,甚至釀成事變的可能性。如果當政者對某個,或某些武將世家賦予過大的統軍權,而缺乏必要的制約,使得其長期主宰大軍,或盤踞某一地區,家族因素和利益不斷膨脹,遂不可避免要與王朝中央發生矛盾,便易於導致兵變後果的發生,前代這樣的現象已屢見不鮮。
由此以來,北宋統治集團在推行「崇文抑武」國策,以及「將從中御」、「以文抑武」等舉措的形勢下,又處處防範和限制武人的權勢,通常不允許某個,或某些武將世家長駐一地,唯一的例外只有折氏長期鎮守的御夏前線――府州。
北宋將門中繼世為將而人才迭出的情況自然存在,但這絕不表明將門出身者都屬良將。事實上在他們中存在着大量平庸之輩,特別是在上層世家之中又更為突出。高門子弟依賴家世安享富貴,而又表現平庸的情況自不用說,其他許多將帥後裔無所作為的現象也同樣存在,但是折家卻是個另類,
五代北宋時期,府谷、神木一帶,乃府、麟州的所在地,境內番漢雜居,遍佈着党項羌的族帳,以地方土豪折氏為代表的封建割據勢力,在契丹和党項的威脅下,為維護其自身利益而先後依附後唐、後晉、後周和宋,確立臣屬關係,接受冊封和糧餉,爵祿世代傳襲,實為獨霸一方的小朝廷。值得一提的是折氏在府州,就像李繼遷在夏州一樣,都是地方豪族,不同的是對當時的中央政府態度不一樣,一忠一叛。
折家駐守的大宋西北角,位於河東路西北,是河東路位於河西的一小部分,為宋朝能守住這個三國交界的突出部,主要原因就是允許了當地具有強大威望的世襲軍事集團存在,「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他們在風沙滾滾、貧瘠荒涼的陝北一角,在大河上下,長城內外,以數千之眾,迎戰夏、遼兩大強敵,屏蔽西北,保衛鄉里,使得府、麟二州長期得以安寧,號稱
「折家軍」。
折氏從公元870年前後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折氏世世將門,子弟多為武藝嫻熟、躍馬彎弓之健兒。他們的子孫後代歷任府州節度使、刺史、團練使等職,世世代代掌管軍權。從殘唐五代以後,名將良才英武超毅,果敢決勇,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