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四世 第二百一十五章 東征前的準備
征服埃及後,亞歷山大來到了巴比倫,準備着手東征的事宜。亞歷山大把行政事務都交給了內閣,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科技革新中,他與迪亞斯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研製出了一種機動力極強的弩炮,其實就是比一般使用的弩炮小一些的蠍子弩,通過安置在馬車上後,它的機動性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可以作為野戰標配使用。更加與眾不同的是,這種蠍子弩有5道凹槽,一次性可放置5根弩箭,發射時通過旋轉兩邊的扭臂來蓄力,然後通過推動背面環狀底下與五個凹槽相契合的裝置來同時擊發5根弩箭,這種弩炮雖然威力沒有一般的弩炮大,但是用於野戰卻是足夠了,它的發射數量多,速度快,機動性強,在大量裝備部隊後然後可以大大地增強遠程打擊力量。
此外,通過研究農民灌溉用的水泵原理和打鐵用的風箱原理之後,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武器——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要稍微複雜一些,是最原始的噴火器。它主要由風箱、一根炮管、儲油器和一個燃爐組成。儲油器中盛放的是用石油精煉而成的火油,通過把火油輸送到燃爐中點燃,然後由兩三個人一個挨着一個拉動風箱,把油和火焰迅速通過噴管推送出去,而多個風箱多人有節奏地前後拉動則保證了風力不間斷地把火焰推送出去。這種武器的威力驚人,而且是區域性攻擊,被火噴到的人非死即殘,肯定失去戰鬥力,並且能明顯降低對方士氣,歷來人們在利用火的同時也都是害怕火的,它的被有效運用到戰場上之後必然是十分恐怖的。
不過這個武器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它的射程不遠,殺傷距離最遠也不到二十米,所以只有靠近敵人之後才能施放,這就大大增加了被敵軍損毀的概率了,而且對機器的精密程度要求也很高,密封性不好很容易造成火油的泄露,那樣就會引起爆炸,周圍操作的人將無法倖免。
不過總而言之,這種武器的恐怖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戰象,通過馬車增加其機動性之後,還是能極大地避免被敵軍步兵攻擊到的,而且亞歷山大也針對其射程近的缺點在武器外圍構築了一層護盾,不僅能保護機器,也能保護好人員的安全,不然只要敵方投擲標槍或者發射箭矢或石彈就足夠讓這種武器失去作用了。
為了保護火焰噴射器不被火焰誤傷自己,這款武器基本都用石棉布包裹,操作人員都穿上了一層石棉衣服。石棉是非常好的高耐火、保溫、隔熱、防腐、隔音以及絕緣材料,古埃及很早就用來製作法老的裹屍布了,在埃及、塞浦路斯、希臘、克里特島都產石棉。
另外,亞歷山大用從河中地區、索格底亞那、費爾干納盆地輸送來的良馬擴充了具裝甲騎的數量,並命名為聖騎兵,全面使用了冷鍛工藝打造的全身札甲、脛甲、頭盔、脛甲和臂甲,連戰馬身上也是披上一層冷鍛札甲,並且還有棉甲鎖甲作為內襯,這完全是為了應對秦弩而建立的。騎士的選用條件非常苛刻,體重基本都在90公斤以上,身高几乎沒有少於1米8的,對戰馬的負重要求更高,因為它要馱起至少130公斤的重量並且投入作戰,所以戰馬至少都是超過450公斤以上的重型馬。由於對戰馬的要求較高,良馬的產量不高,訓練損失也很大,加上前面的,總數暫時編為3000人,由阿爾塔拉馬斯負責訓練。
統一馬其頓帝國後,亞歷山大把國家名稱改為亞歷山大帝國,這個時代西亞及歐洲的君主都喜歡用某某地方的征服者、萬王之王之類的稱號,征服了很多地方之後光稱呼名字就要老長,非常不方便,而且為了區別帝國其他藩國,國王(King)這種並非獨一無二的稱號也不適合用在自己身上了,已經夠不上檔次了。所以,亞歷山大準備效仿秦始皇,創立一個專用名字來代表自己,就是「皇帝」(Emperor),以此來區別所有的國王,代替其他重複的稱號。
自從滅亡難陀王朝之後,旃陀羅笈多長期以來一直在厲兵秣馬,等待着北進的機會。隨着歐德摩斯和培松的相繼離開,尤其是軍隊的大部分精華都被他們帶走之後,這個機會終於到來了。公元前316年,利用馬其頓軍主力西進參加繼業者戰爭的機會,25歲的月護王旃陀羅笈多大舉北進,幾乎沒費多大的勁就一舉佔領了旁遮普地區,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了興都庫什山脈南麓。旁遮普以西是培松的格德羅西亞總督區,也就是《亞歷山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