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二百四十六節 英法美的強勢
第二百四十六節 英法美的強勢
就在南京保衛戰打得最是激烈的時候,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了奧地利。
當時國民政府還維持了和德國的邦交,老蔣在考慮再三後,還是對此沒有表態,到是人在河內養病的汪精衛,托陶德曼轉達了他對希特拉和德國的祝賀。
而范哈兒,則只是委婉的通過英國駐重慶總領事表示,奧地利的吞併,對於壯大德國實力,以及堅定希特拉繼續吞併別國領土的野心,有極大的助長作用。並且以私人密電的形勢,告知英緬總督,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應該是捷克斯洛伐克。
在後世研究二戰的歷史中,德國對奧地利的這一次吞併,是極具代表性意義的事件,標誌者德國法西斯力量,開始文攻武嚇,乃至直接宣戰侵略他國的正式開始。
德國吞併奧地利,實際上也是比較搞笑的一個事情。
從傳統意義上講,奧地利應該是正統的德意志代表,奧皇的頭銜至少從名義上講是繼承於正統的「歐洲共主」——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德意志統一的「正統」道路,理應也由奧地利來完成,因為他是「正統」的德意志民族,而普魯士,則相對來講有點「蠻夷」。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二戰中,即使德國不主動吞併奧地利和蘇台德,但施加壓力讓那些地區的人舉行全民公決,也一樣是會自願合併到德國的。
德國和奧地利的分開,確實是凡爾賽合約強行分隔的結果。
有一個很典型的歷史依據:一戰結束後,奧地利出現了一個國名為「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國家,準備和德國合併,但被列強阻止,並不允許以後奧地利在國名前加上「德意志」。這樣,同族的兩國被徹底的分裂開,幾乎不再有合併的可能了。
即使是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也一樣有理由合併。因為波希米亞一直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波希米亞王國的國王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七大選帝侯之一,後來也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
至於後來的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那個時期的問題,奧匈帝國自統一德意志失敗,被逐出德意志主流之後,統治階級已經不再妄想德意志了,他們的發展的方向變了,轉向了東歐和巴爾幹,帝國內德意志人已經不佔多數,而是大量充斥的外族,德意志人則占高層和統治階級。在帝國尚且具有一定實力的時候還能維持住,一旦帝國虛弱則會很大衝突,奧匈帝國已經早就不是「純潔」的德意志的國家了,如果德意志帝國繼續進攻奧地利將廣義的德意志——「大德意志」統一,勢必造成更多的內部問題,德意志帝國自身也難以收拾這爛攤子。
丘吉爾的回憶錄和一個俾斯麥傳記的作者曾說過,德、奧兩國即使不需要條約,也能盡全力去互助,這一點無論是在兩國的上層統治階級或下層民眾間都是被認可的。在一戰前,如果不是德國從中強力支持並周旋,奧匈早就被俄羅斯打敗了,因為德國太強了。德、奧雙方互相都是最長久且可靠、穩固的夥伴。
奧匈帝國至少表面上還是世界強國,在國際事務中有一定影響,留下兩個德意志屬性的大帝國對他們雙方都是極有力的。只是他們自己玩砸了。
1938年3月14日,對阿道夫希特拉來說,這天是空前榮耀的一天。這位德國領袖早年離開奧地利時是個身無分文的藝術家,而今天,當他返回維也納來宣佈「德奧合併」時,合併的宣佈他受到幾千人的熱烈歡迎。希特拉從他的臨時司令部所在地林茨來到奧地利的首都,40輛坦克在前面開路,坐滿軍官的警車作後衛,一路上希特拉受到了來自奧地利各地的納粹分子的歡迎,而過去就是他曾經保證過奧地利的邊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時間裏,希特拉站在敞篷汽車上,身着棕色的突擊隊員軍服向狂熱的支持者們幾乎是歇斯底里地揮手致意。他的支持者們許多人揮舞着飾以納粹標誌的旗幟,一些納粹分子把這個標誌縫在奧地利國旗上。
希特拉在維也納宣稱: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今天宣稱的統一的德帝國,再也不會被任何人所分裂,永遠不會處於分裂狀態。」
希特拉已經簽署了由他擔任德國和奧地利軍隊總司令的法令,所有奧地利士兵必須發誓效忠於這個元首。
對奧地利的吞併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百分之十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