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 第三百二十章貴族蜜蠟
更新:09-06 05:30 作者:瘋神狂想 分類:都市小說
看到於山尷尬,常青藤立即道:「這些東西都十分相似,你看這個,就是玉珏,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制裝飾品,為環形形狀,有一缺口。
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小玉玦常成雙成對地出土於死者耳部,類似今日的耳環,較大體積的玦則是佩戴的裝飾品和符節器。」
「那些呢?」於山指了指放在玉珏跟前的其他東西,他就認識玉璧。
於山這麼一問,恰好問到了常青藤的癢處,喜歡古玩的,一個人逛市場是最沒意思的,最好是一群人,這樣互相探討着尋寶,是最讓人高興的美事。
所以很多古玩愛好者,會不時的巨型一次鑒寶大會,或者是一塊組織淘寶活動,不是他們想要顯擺,想要得瑟,而是信心癢難耐,特別是發現了好東西之時,如果沒有幾個同樣懂行的前來一塊鑑定一下,那就等於人生有了缺憾。
常青藤最喜歡玉石,所以只要是跟玉石有關的,他都感興趣。
此時聽於山也有興趣,他自然高興,常青藤拿起另外一塊很像剛才玉珏的玉飾,解釋道:「你看這個,這是玉玦,珏與玦同音,但兩者又有不同,兩者都是形如環而有缺口,但是從文字學角度來分析,兩者的區別一目了然。
珏,從字形上看,左邊的王旁,也是玉,意思是兩塊玉在一起,所以珏是成對的,多見於出土古墓女主雙耳側,而玦則不然,玦只指環形有缺口的玉,通常為男子佩帶,數量為一塊,而就大小來說,珏比玦要小一些。
這種玉珏,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
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鈎弦。」
於山聽常青藤這麼一說,還真是那麼回事,這次他知道,他是長見識了,沒想到這個老頭還真是有幾把刷子。
「這些東西都是真的嗎?」於山忍不住問道。
雖然不懂,但於山也知道,這裏的東西,不可能全都是真的。
一聽這話,常青藤笑的更加歡暢,他樂呵呵的道:「話不能這麼說,應該說新老,而不應該說真假,玉石當中,很少有分辨真假的時候,只有質地的好壞。
比如這塊玉珏,製作樸素,如果是老的,那麼就是新石器時代的風格,這個時期的玉飾,造型多作橢圓形和圓形斷面的帶缺環形體,除紅山文化豬龍形塊外,均光素無紋。
紅山文化豬龍塊(又稱獸形塊)形制特殊,形體普遍較大,有的塊上有細穿孔,當是佩玉,考古發掘已經證實,該文化的大型塊多出土於死者胸前,可以確定它不是耳飾。
商代玉玦呈片狀,你看,這個就是防商代的玉玦,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光素的,環窄,另一種為龍形玦,作捲曲龍形,龍張口露齒,背飾扉棱,龍身飾勾撤雲雷紋,俗稱『假陽文』,線條轉角方硬,圖案化風格強烈。
這塊是周代的,看着好像一樣,但還是有點不同的,周代玉玦仍作片狀,肉部明顯寬於商代,中孔較小,並出現橢圓形塊,玦身多為光素,部分飾弦紋、雲雷紋,紋飾與商代相比有簡化趨勢。
龍形玦很少,且多無脊齒,春秋、戰國玉玦數量最多,此期玉玦形體較小,一般直徑在3至5厘米,玦體作扁片狀,普遍飾有紋飾,素麵的很少。
紋飾主要是當時流行的細密風格的蟠螭紋、蟠虺紋,用雙鈎陰線或寬陰線隱起加髮絲線方式飾紋,動物形塊簡化成陰線刻交尾雙龍、雙獸紋玦,少數精品在兩端透雕獸首形象。
漢代玉玦雖然出名,其實不多,風格沿襲戰國,小玦不及戰國時精緻,此時出現了一些較大的玦,直徑在10厘米以上,應是佩玉或符節器。
宋以後出現仿古玉玦,主要仿春秋戰國造型,宋仿紋飾多不合古制,塊體比戰國厚重,明、清兩代偽古玉玦,紋飾處理和雕刻刀法很難達到戰國時自然流暢、鋒利健勁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你看這些,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