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惡匪 第一百八十五章麻袋片跟棉袍
更新:08-09 03:18 作者:迷迷糊糊的蟲子 分類:軍事小說
勒阿佛爾港是法國北部,位於塞納河河口,瀕臨英吉利海峽,其作為「巴黎外港」的重要航運地位而著稱,在法國具有獨特的地位。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港口被毀,城市破壞嚴重,現時中那個世界遺產城市是在那次大戰中倖存的幾個建築物的基礎上重建而成。
其中在一八四七年修建的聯通法國重要工業區的魯昂工業區的火車站,早就在第二次大戰的戰火中灰飛煙滅了。
不過高鴻升眼前的這個跟後世沒有兩端廠門的大車間一樣的火車站,就是那個時代勒阿佛爾港的標誌性建築。
沒有國內常見的將候車室跟站台區分開的柵欄,整個車站就好像一個大市場一樣,凌亂而嘈雜。
觀察和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跑到火車站去看看,那裏有這個城市中各色人等在那裏展示,更有其他城市來的人們在那裏交匯。
貧窮骯髒的流浪漢們都會聚集在人流洶湧的地方,這裏雖然是巴黎的外港但也同樣充滿了乞丐、流浪漢跟姬女。
這些都沒什麼,即使是現代也無法避免這些人在這個繁華的地方出入,可是那些穿着工人打扮的人們和明顯就是農業工人們的衣服怎麼是那個樣子?
亞麻、粗亞麻布的衣料,挺括而非常不舒服的衣料竟然是他們的服裝材料。
你可以將他們的服裝材料歸於現代精紡的「麻袋片」來形容,外衣是粗亞麻,**是精紡的細亞麻。
簡單點來說就是紡織好點的麻袋片服裝,即使有那麼一兩件的棉織品也是**,這簡直顛覆了他對當時歐洲的認知。
亞麻那個東西在現代那可是一個好東西,價格比普通的棉織品從等次上來說就高了不少,不過現代的紡織技術早就將亞麻的粗纖維變成了比棉織品還要精細的細纖維,即保留了亞麻得挺括特性以及透氣性,還兼有棉布的舒適性。
可是在一八九七年這個年代,亞麻的加工可是沒後世的技術,那亞麻織造的服裝就可以用後世的麻袋片來形容,穿在身上只有一個特點,挺括而扎人。
要知道同期的中國老百姓普遍穿着的是十分難看的棉布「包裹」,衣服是粗布的,褲子是棉布的,甚至連鞋子都是棉布的,更不要說家裏蓋的還是棉布的。
這裏面的反差使得高鴻升突然一下就明白了過來,中國跟歐洲國家的區別。
中國不好看但舒服,歐洲好看但不舒服。
在中國的地主階級創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地主階級統治制度並輝煌的延續的時候,歐洲的地主階級正在創造着「黑暗的中世紀」。
封建時代,是相對於奴隸制度的巨大進步,但是歐洲的封建制度基本上延續了奴隸制度的軍事、暴力文化、變成了**裸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汰。
在歐洲人看來,封建制度還不如奴隸制度,不信你看看「文藝復興」你就明白了,復興的是古希臘、古羅馬。
「文藝復興」的本質,就是對歐洲封建割據的抗議,是對統一、太平的嚮往。
整個歐洲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所謂的中世紀開始的一千多年間,歐洲地區的戰爭不管是從頻度、烈度、損害程度上都超過了同時期的中國不止十倍。
同時期歐洲統治者對人們的統治比起中國來簡直就跟兩個世界一樣,聖女貞德獲罪中有一條竟然是她穿了褲子,這就是當時的歐洲加給婦女們的罪行之一。
為了造孩子方便,婦女必須永遠穿很笨很礙事的大裙子。
這既是「神諭」也是法律。
同樣也是那些歐洲婦女們到現在依然喜愛穿裙子的原因,習慣加傳統。
歐洲的地主遠沒有同時期中國的地主們「慈善」。
到了十六世紀中葉,歐洲才出來這樣的法律:地主收完的田地,可以讓窮鬼們隨便的撿拾零星掉落的糧食,於是「拾麥穗」就成了歐洲的一景。
而到了十九世紀,農業生產的技藝還是古老的,可是沒有現代的拖拉機,收割機等等現代機械,小農經濟已經被資本主義的農業生產方式擠壓的破產了,大部分的農民不是成為工人階級就是淪落成農業工人,他們拖家帶口的奔波勞作,勤勞艱辛,收入卻微薄。
到底當時的底層勞動人民是在中國幸福,還是在歐洲幸福,高鴻升實在是不好說什麼,中國的剝削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