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八百零十三章 啟新3
雖然籍着遼城本家的城下之盟,淮東軍已經暫時離開了安東大羅氏內亂的漩渦,但是一些餘波,還在持續的迴蕩着。
比如,正在烏骨水的流域,种師中率領的先頭營還在繼續進軍當中,只是愈發壯大的尾隨行伍之中又多了,來自新佔據烏骨城的千餘名藩兵而已。
雖然經過長途的跋涉和一連串的戰鬥,讓這些堪稱淮東精銳的健兒,滿臉疲色而衣甲沾滿了塵埃和泥點,但是眼眸中的銳氣和鬥志,卻是沒有消磨過多少的。
這一路上形形色色的妨礙和層出不窮的敵人,還有首鼠兩端不怎麼可靠的沿途勢力;或是各色心懷叵測而內鬥不休的諸侯藩家;都沒有能夠成為阻礙他們的前進步伐和決心的理由。
而他僅僅用了一個重裝加強過的先手營,又在分兵時接受了大隊本部,不利於輕裝行進的大部分物資和載具;再加上來自建安州的若干本地藩兵,就輕易打出了一路偏師的名頭和氣勢來。
不但將虛張聲勢的東進姿態,弄假成真變做了某種既成事實;還在沿途收繳和徵集了不少輜重物資,裹挾到了好些讀作友軍,實為炮灰的脅從武裝力量。
在領兵官凌厲而不失靈活機變的手段和武略下,在槍炮列陣血與火的攻勢面前,他們自以為得意的城寨和私屬軍隊,就像是土雞瓦狗又像是紙糊的陣壘一般,根本不堪抵擋或是催如沙崩。
現在,這支一往無前的隊伍,終於在大江奔流的交匯之處,停了下來。而能夠走到這一步,身為主官的种師中,也已然的有些如夢似幻的很有些神奇和取巧了。
這一次進軍所面對的各種狀況和遭遇的險惡情態,也幾乎將他過往家世和所學,還有軍事生涯中的經驗和判斷等一干潛力,都給強行壓榨了出來。
就像是在強壓下百折不撓的某種無形間的蛻變,讓他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可置信的脫胎換骨,只是隱隱覺得與追趕那位大有成就的兄長距離,似乎又更加近了一步了。
「這就楸泊灼城麼,」
种師中握着白銅外殼已經磨損不少的單筒咫尺鏡,看着眼前依山而立,看起來頗為堅固的城寨。
這裏就是直接或是間接管領安東諸侯數百年,大名鼎鼎的羅藩最東端的直屬據點,正好位於烏骨水等數條水系下游,交匯處的的蘅沖之地。
正好方便就近監控和鎮壓,乃至徵發、差遣附近的附庸諸侯;以決定和影響區域內局勢的重要支點和遙領的飛地。
因此最多的時候常年駐有四個營,約三千人馬,及其上萬名各色的附屬人員和眷屬。歷代城主也是藩主最親近的子侄輩。
但是現在,卻差不多已經年久失修而呈現出某種荒廢的頹勢來了,
而在泊汋城的北面十多里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泊灼口(即丹樂、鴨綠江交匯處)。
貞觀年間,唐太宗生前最後一次對高盧溝里的軍事行動,命右衛大將軍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兵3萬乘樓船戰艦,北渡北海灣再擊高句麗,進破泊灼口而虜獲上萬的戰事,就是發生在這裏。
而在高宗滅高句麗而設安東都護府之後,因為數度反覆而層出不窮的高麗遺民反亂,也在此重新在不遠處的虎山山城舊址,築城駐軍以備地方,這才有了現在的泊汋城。
羅氏與薛氏世代掌管安東征拓之後,這裏也就成為了羅氏所掌握下,眾多遠離本家的外圍飛地和要點之一。
後來,安東諸侯大分裂,薛氏出奔北朝的大事件後,羅氏也不得不大幅收縮勢力,通過置換領地和分封世臣和支系分藩,來集中力量和資源與北朝支持下的薛氏,世世代代的征戰下去。
而這裏卻是為數不多,依舊得以保留下來並且有所投入的重要據點。以繼續行駛和充當羅藩本家,世代鎮撫東南諸侯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的延伸。
直到那場另羅藩上下無比慘痛,用了好些年也沒能恢復過來的大敗,為了應付和填補西面戰線上的額缺失,同時對應本家大量割讓賠款之後的動盪局面,作為後方軍事壓力漸少的次要地區,泊汋城裏的軍民幾乎被抽調和遷移一空。
只剩下一干留守的老弱在維持着局面,依靠羅氏世代統治的積威與殘餘影響,繼續在周邊中小諸侯之間,保持着某種超然的地位和基本不變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