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九百一十一章 臨峙11
第批輸前的米麥五萬石,外加上製作好的口糧干脯鹽菜約八十萬斤,絹紗帛布兩萬段,酒水六千壇;已經從淮東境內啟程上路了,目前已經越過邙煬山北麓,而走到了宋州境內。
一些造成市面緊縮,限制娛樂和消費的措施也被頒佈下去,比如在食肆里禁止提供穀物釀造酒類,在城區中重新採取分量有限的配給制;當然這大都是沒有什麼卵用表面功夫,只是用來掩人耳目而已。
淮東自有一套運行還算順暢和周密的內部供應體系,這個東西就沒法直觀的體現出來了,除非你有專業的知識,已經相關從業多年的經驗,才有可能在針對性的情況下發現一些端倪。
因此大多數淮東軍民的日常生活收到的影響,其實也相當的有限和片面,無非就是在淮東宣傳機器的倡導下,為了服務和支持淮東的軍隊,所有在職和編管下的人員,每旬額外捐獻一天的勞動所得而已。
真正收到影響比較大的,也就是那些淮東供銷體系還沒有辦法到達的,偏遠地區或是山區地帶的村邑居民;他們日常生活所需會隨着市場的自然緊縮,而有所質量下降和短缺起來。
也就是因為太過窮困和貧瘠,沒有像樣的產出和資源,加上城邑村鎮距離頗遠,而暫時任其自生自滅,只承擔象徵性的賦稅徭役,還沒有派人建立起最原始基層政權的三類地區;
不過隨着淮東控制力和執行力的加強,已經基層組織建立和拓展開來,這部分的比例在淮東人口當中佔據分量也是越來越小;
原先還佔了四分之一多,不過這些年被強制遷徙和吸引到平原城邑附近來編管開墾,加上隨着不斷湧入的外來人口和移民安置,現在已經下降到不足八分之一,或者還要更少了。
這一次備戰也同樣是一個機會,加緊把剩下這些窮苦潦倒,只能提供一點賦稅的編外人口,給更多納入到正常管制和登籍的渠道中來。
畢竟,隨着國朝的二次北伐帶來短期餘澤,淮東周邊的壓力和威脅也是大為減輕,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至少在兩三年內是這樣的。
這樣就可以把位於濟水以北,漣水以東,白馬湖和長子湖以西在內,更多原本作為緩衝區的閒置荒廢土地,給從荒草中重新開墾出來,而比較穩健向前推進和擴展實際的控制區域。
雖然近年的收成已經趕不上了,但是整理過的田地還是可以趕上秋分後,種上冬小麥等作物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正所謂是耕戰一體的民族,在備戰的同時,這方面的準備和佈置,也不能同時有所鬆懈的。
在此期間,
唯一來自國內的新變化的則是,在原來的詔書之外,來自宗藩院通過一份姍姍來遲的附帶任命,授予我為夷州藩及其附近島嶼上的副管領?
卻讓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好起來很多。
這個管領,可比我其他的頭銜的含金量,都要高得多。
通常情況下國朝都會以島洲為卸去,委任一到若干名內臣代為管領和協理島洲內的外藩事務,同時接受當地的貢賦和獻納;大者稱管領,中者稱副管領,小者稱守護。
與負責駐守當地的都督府、刺史等直轄的行政機構設置,形成某種既有分工又相互監督的二元行政體制。
而這夷州副管領,可是作為東海各藩宗家的澄海公之下的首席藩臣;可以在澄海公不在藩內主持局面,或是無法履行職責的情況下,代為協調和整理、指導夷州各領的藩務,調停。
只是因為某些歷史原因,已經被變相空置了好些年,
要知道,作為夷州最大的地方領主,宇文家的藩主也不過是一個代守而已,卻已經可以影響夷州本島的五府十六州,很大一部分藩家領主的態度了。
當然,協調和指導的概念實行起來比較模糊,有很多地方有待界定和落實,因為國朝對外藩務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並沒有?確說明這種職權的範圍,也沒有規定作為本地的藩家可以接受或是不接受;
因此,這個東西和名分要看放在誰的手裏;
如果是尋常廣府的勛貴之家,那也不過是區區一介榮譽而尊崇的加銜,反而還要在逢年過節給名義上的上家澄海公府上問候和貢禮。
事實上國朝也會給一些資望高深的元宿或是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