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平盧
河北平原所獨有棕壤或褐土的廣袤大地之上,已經是旗鼓喧天而兵行如織;
眾多道蜿蜒向前的隊列,在無數步騎車馬器械輜重的間雜之下,浩浩蕩蕩沿着地理河川的走勢,綿連向北而總也望不到盡頭。
這次淮鎮為了攻略平盧道直接出動了三個軍,還有一個移駐河北和維持後方,而只有七成在編的防戍軍,各色馬步炮淄共計四萬有餘;所以在整體的戰術和裝備優勢之下,憑着火器堅利而攻守兼備自成一體的特色,直接沿着運河故道從正面平a過去就好了。
而且沿着運河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得到伴隨行軍的蒸汽水輪的車船隊運力支持,以及來自車船和炮船上架設大小火炮的支援。
從某種意義上說,既可以保障後方的糧道和補給線無虞,又能將士兵和牲口的體力,從亢長的行軍和負重當中給輪流解放出來,而提供足夠的預警和待機的機動人馬。
因此,在進入黃河以北的大平原地區之後,行軍的速度比起預期還要更快一些,尤其是有滄州和德州當地駐屯軍民作為前驅和導向,並提供沿途協力的時候。
我麾下分列左中右的三翼(軍)人馬,僅用了不足兩天的時間就穿過了滄州全境,而直抵最前沿所在的清州地界。
根據長期所收集的點滴情報匯總,作為曾經北朝屈指可數的東北重兵集團所在和三大兵源地之一,平盧道的軍事力量大概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就是范陽、幽州、盧龍、營州四鎮鎮兵,也是通常意義上的精銳,擁有專屬的番號和軍序,最盛時下轄經略軍、靜塞軍、威武軍、清夷軍、橫海軍、高陽軍、唐興軍、恆陽軍、北平軍共計九軍,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
不過大都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將門世家手中,直到被北朝覆滅前一次次抽調和歷年兵敗嚴重削弱之後,才由現任的大都督韓忠彥統合在了一起,目前尚且具有實力的也就是四到五個軍而已;而且據聞有相當部分是位於山後地區,還有部分仍舊滯留在河北境內,與張邦昌部糾纏而來不及趕回應戰。
此外還有所謂的大都督牙兵和一隻駐守幽州首府薊城的環城衛,基本是誰在其位就聽誰的本城世襲軍戶子弟構成。
然後是位於渝關、白溝等十一處望要折衝的鎮防軍,比同於內陸的團結兵或是延邊的守捉軍,其中又按照裝備和訓練程度,分為甲軍、馬軍、步軍三部分,其中甲兵顧名思義屬於比較精銳的部分,馬軍為無甲輕騎,步軍同樣少甲而以弓弩手居多。
以州縣為單位的土兵和馬步弓手,比照內陸地方的團練、鄉兵,規模按照所轄地境大小不等,分佈在山內的幽州、薊州、媯州、檀州、易州、定州、恆州、山外的莫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
此外還有一些鋪軍(軍驛)和巡丁,不過數量和規模就小得多了。不過在燕地有個特點,就是世代屯田的軍戶子弟遍地,而無論是鎮防軍還是土兵、馬步弓手,都是人人都能射而聞名,而相較河北、河南等其他地方的備馬率比較高。
不過在這些年實際遭遇和接觸的表現當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當然了,格局滄州地方部隊的反應,這些時常相互襲擾的平盧兵,一個「韌守長射,腿長善跑」的評價是差不離的。
「報。。(北)清州已下。。」
突然一聲例行的傳報打斷了,正坐在車台上一邊享受三枚裙甲下隱秘的溫暖,一邊故作眺望戰情態的我,已經漸漸飄遠的一縷思緒。
我這才注意到遠處的城池,煙熏火燎過的垛口上,已經插上了淮軍先手部隊所特有三條火紅叉尾的風雷旗。
而且從城池外觀的完好度上看,就連事先準備好戰鬥工程兵都沒有出動,就已經被打破了這處州城的城防,和城上繼續堅守下去的士氣,就此進入到掃蕩潰亡和收尾的階段。
事實上,這也是如今這一路進兵過來所遭遇的常態和慣例了。
因為連年征戰的折磨和消耗,而地方兵力寡弱的緣故,最初預期當中的步步為營和節節抵抗的事情,並沒有能夠發生;似乎敵人的主要抵抗力量,都集中在了州城為代表幾個更加堅固的大邑里,而完全放棄了那些外圍的縣邑和據點。
因此還不等淮軍的大隊人馬到來,這些被放棄的城邑據點當中,就已經迫不及待得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