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二〇三一章 王瓊進京
年關將近,京城一片風平浪靜。
年底這段時間,京城天天都在下雪,大地被冰雪覆蓋,好一派銀裝素裹的景象。百姓很少出門,京城內幾個熱鬧的早市和晚市都停了,連朝廷事務也都儘量延後。
百官考核推遲到了正月,赴京官員只能暫時落腳於驛站、會館、旅店或提早在京師置辦的私宅,等候來年年初考核結果。
這段時間,謝遷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他的小院,每天都賓客盈門,尤其在年底大批等候考核的官員滯留京師的時候,一些曾同殿為臣亦或者在科舉中的同年、他擔任考官時的門生都前來拜訪,若是換作平常時候,謝遷未必會接見,但現在謝遷身為首輔負責朝堂穩固,皇帝不見朝臣,他就要站出來,教導官員們忠君體國。
每天他會見的大臣有幾撥,每次見面大概半個時辰左右,遇上一些故交,謝遷甚至會留人用餐。
在這些人中,有一人身份很特殊,就是之前剛被委命為三邊總制的王瓊。
大明邊官需要回京師述職,王瓊這次到京城來主要是匯報西北軍政事務,同時跟朝廷要錢要糧。
因為王瓊上任時間不長,朝中地位又明顯不及沈溪和楊一清,使得他在處置西北邊事上束手束腳,王瓊到京城後立即設法跟戶部溝通,但戶部給出的反饋意見是府庫緊張,無能為力。
王瓊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隱約嗅出是內閣卡住不給西北調撥錢糧,只好到座師謝遷這裏來求助……王瓊於成化二十年登進士時,謝遷正是同考官。
歷次對韃靼戰爭中,王瓊基本沒有出現在第一線,雖然官越做越大,但威信不足,不過王瓊是謝遷欣賞的「門生」,年紀輕輕,前程遠大……雖然王瓊本身已經四十多歲了,謝遷還是抽出時間接見。
「……之前兩年,劉閹利用權勢將西北府庫錢糧調撥京師,以至於地方府庫空虛,頭年又發生安化王叛亂,如今寒冬臘月,三邊兵士缺衣少糧,此番學生回京,特地跟戶部談事,望恩師能代為轉引……」
王瓊見謝遷後,以學生之禮參拜,畢恭畢敬。
謝遷心安理得領受參拜,卻臉上卻沒有表現得太過熱切,嘆息道:「德華,這大明府庫,因姓劉的權閹折騰而空虛,你又不是不知,這秋糧上來,很多都是在補過去兩年虧空,想在短時間內讓府庫充盈,可不是什麼易事,各地府庫都在緊張狀態,朝廷顧此失彼,只能讓各地自行解決。」
倒不是說謝遷有心難為人,完全是因為沈溪的緣故,他不能把錢糧調撥給王瓊,只能用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此事。
王瓊語氣迫切:「西北邊關重地,到底不同於中原和江南,這邊軍屯田產出,實在難以跟魚米之鄉相比。」
謝遷搖頭:「德華,你莫要忘了,這中原之地一直不清靜,有好幾撥匪寇縱橫山河之間,朝廷接連派出人馬平叛,地方上征繳不上糧食,兼之水災和旱災不斷……你當朝廷現在的日子好過?這京師內百官俸祿,都已拖欠半年之久!」
王瓊一愣,他沒想到謝遷會跟他倒起苦水來,悲切之情溢於言表。
好像現在大明京師這些官員正在水深火熱中一樣。
王瓊心想:「誅劉瑾又沒有掀起太大風波,基本上算是平穩過度,聽說太倉內糧食已經生蟲,怎麼到了謝中堂這裏,情況卻大相徑庭呢?之前劉瑾是貪婪,但治國能力還是有的,斷不至於讓各地出現如此巨大虧空……到底是誰假借劉瑾名義,剋扣地方糧草?」
王瓊這個人不簡單,後世將他與于謙、張居正並列明朝三重臣,其才識和能力要比謝遷高出一大截。
王瓊除了軍事才能卓絕外,在治理民生方面也有建樹,他明白一件事,就是劉瑾雖然權勢滔天,但其當朝時大明國勢整體還是蒸蒸日上,西北地方府庫存糧很多。
只是劉瑾改變之前的存糧制度,把錢糧調到京師來統一存放。
王瓊本以為回京就能把這批運過來的糧食要回去,結果卻被告知因為劉瑾當朝而出現巨大虧空以至於原本應該存在的糧食不翼而飛了。
這回答怎能讓王瓊滿意?
王瓊問道:「謝中堂就沒辦法跟戶部的人知會一聲?來年不是說西北還有一戰?」由於情急,王瓊對謝遷的稱呼不知不覺變了。
謝遷聽到來年的戰事越發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