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禪 第167章 人即天地,冬之蟄伏
更新:09-06 05:37 作者:梅菲斯托大人 分類:都市小說
揮別了風薇和雲純陽,蘇子語一步一步走出了酒店。不知不覺,這個時候已經是深夜了,外面的街道繁華如往日,還是那樣的車水馬路、燈火通明,從酒店門口向前方望去,成片的高樓連綿不斷,深深地展露出這個大都市的浮華。
他抬頭仰望天空,在無數明亮的燈光相輝映下,連夜空都有些黯然失色,只能隱約看見點點星輝。
這樣的天氣,在這座曾經的重工業城市裏,已經算是不錯了。
「從我第一次感應到精氣,到現在,不知不覺也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雖然也能夠勉強運用一些,但始終感覺隔着一層屏障,不是那樣的得心應手,跟秦皇這樣的絕頂人物更是遠遠不能相比,這不僅僅是境界的差距。」
「形而上者謂之道,我雖然已經能夠投射魂魄虛影,感應煉化精氣融入心意魂魄,但卻需要十二分的專注投入,模仿日金烏月玉兔的神意,才能進入最佳的狀態,還遠遠做不到隨心所欲、念頭一動牽引精氣。成就命魂的條件,首先肯定是氣血生機極限的強大,心意魂魄也凝練到了,第三才是海量的天地精氣補充,一舉融入心火燒煉的氣血當中,才有可能突破那個界限。」
蘇子語並沒有急着離開,而是信步在城市中走着。
他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憶這兩年來自己的經歷,秦皇的絕情冷酷,讓他心中只有天下,沒有後代子民的分別,才有了萬里江山的神通。雖然這不符合自己的理念,但是其中包含的純粹追求,卻值得借鑑和汲取。
這一年多來,他把所有塵世中的歷練,都達成煉心的魔頭和材料。不知不覺已經纏繞進了太多的瑣碎紛擾,這本來是應有的意思,但是下一步,則要把這些纏繞的念頭煉化掉。
「古往今來,無論是儒道百家,還是佛家,都有入世出世的說法。儒家講究學理明德,重氣節,修身、養德、濟世,所以儒家學說被歷代帝王奉為正統。延續千年。道家也講修身,但是為了修身明性,清靜無為,要超然世外,無拘無束,逍遙濟世,羽化成仙。聽起來好像水火不相容、矛盾重重,但實際上卻不能光看表面。」
蘇子語知道,入世與出世。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地看待。哪怕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認為自己與與那些逸民、隱者的區別就在於「無可無不可「,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類似的情況在佛家也有。比如小乘佛法講究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萬世皆空,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大乘佛法講究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通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涅槃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所以有人認為入世就是為了渡人,出世則是為了渡己。
「這樣想也沒有錯,但是入世出世,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很多古代的大賢,都是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或者熔儒道於一爐,張弛相濟,進退自如。無非是儒家剛健、進取,道家柔順、潛隱一些而已,儒道本是一家,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學一統天下的時期,道家思想也並沒有泯滅,它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儒學、佛學之中。所以真正流傳下來的理念,應該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
如果用一句現代點的語言來概括,就是要辯證地去看待問題,用出世的態度面對世間萬事萬物。
人就是人,不必刻意追求去做。世本是世,無須殫精竭慮去處。
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跳出山外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看清山的真面目。
蘇子語在腦子裏梳理着自己的念頭,慢慢地覺得心意前所未有地澄明起來,仿佛一顆深埋的寶珠,慢慢拭去了表面覆蓋的塵埃。
不過理清了念頭,只是領悟得更加深刻,修行的境界要提升,還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不知不覺,這一趟隨心所欲的行走,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天色已經亮了起來,各行各業都開始了營業。
蘇子語走到一家銀行門口,信步進去,把身上的手機、財物全都開了個保險箱寄存起來,前後不過十分鐘不到,再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