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使宣完旨,留下牌子就離開了,順道帶走了趙琇讓人塞的一隻裝有一雙珍珠的繡花荷包,臉上滿是笑意。
趙琇和趙瑋圍在祖母身邊去看那隻牌子,猜測着太后娘娘的用意。
趙瑋在外頭走動得多,對朝中的事情比較了解,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太后娘娘與皇后娘娘平日也有宣召皇親誥命入宮晉見,這是常事。先前聽聞太后娘娘身體不適,後來好了,祖母又去了小湯山,始終沒有機會召見。興許這是聽說祖母回來了,便打發人送個牌子來,召祖母去說說話而已。祖母只管去就是了,別家的老夫人、夫人們也有去的,您從前也去過,只是見的不是蔣太后,而是先帝元後罷了,實在不必害怕。」
趙琇則覺得,有可能是太后娘娘關心大兒子,因趙家祖孫才從廣平王的溫泉莊子上回來,所以召人過去問問大兒子的近況而已。雖然廣平王父子肯定也會派人進宮送平安信,但太后有可能會擔心他們報喜不報憂,相比之下,趙家人這邊反而有可能說出實情,還能提供更多的細節。
張氏對孫子的猜測比較認可,卻對孫女的話不以為然:「即使王爺報喜不報憂,你以為太后娘娘就不會打發人去看王爺了?王爺能瞞得住什麼?別說太后,連皇上也不會任由王爺去了溫泉莊子,便不管不問了。宮中派出的使者對王爺的事知道得比我們還要多呢,我們不過是做客去的,難道還整日看着王爺如何吃飯吃藥不成?」
趙琇撇撇嘴,勾着她的袖子說:「好吧,是我考慮不周到了。不過您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咱們家跟皇家關係一向很好,太后皇上前不久還賞了咱們許多好東西呢。召您進宮,興許只是冬日無聊了,想要找個人說說話,聊聊八卦。昨兒您在踐行宴上跟王爺說的事就挺有趣的,明兒您進宮,也跟太后娘娘說說吧?把太后逗得高興一些,她一歡喜,說不定又有賞賜下來了。」
張氏聽得有些哭笑不得:「你當太后娘娘不知道麼?王爺是久在深宮,世子是年紀還小,他們不清楚民間的習俗,太后娘娘卻多半是經歷過的。她在京城住得久,有些事興許比我還要清楚,我要說就只能說南邊的習俗,說京城的,就是關公門前耍大刀了。」
趙琇笑了:「那就說南邊的習俗好了,聊天而已,您從前做着建南侯夫人時,又不是沒有跟宮裏的貴人聊過天。」
張氏嘆了口氣:「雖然從前也進過宮,但我心裏知道,外頭有你們祖父在,誰也不會為難我,因此我在宮裏,只要依禮而行,貴人問話,我老實回答就好,沒什麼難的。象跟旁人——比如曹太夫人那樣——聊家常說笑取樂,是萬萬沒有過的。我心裏實在是沒底。」她點了點孫女的額頭:「虧你這丫頭還想着賞賜,咱們家難道還缺那點東西?」
趙琇抿抿嘴,摸了摸額頭上被點中的地方。她哪裏是想要賞賜呢?不過是說笑罷了。況且賞賜的意義並不在於東西,而在於它所代表的榮耀。以趙家如今的狀況,還需要這種榮耀來維持自家的體面,使趙家不受外界輕視忽略。
她有些不能理解祖母的畏懼。自家跟皇家的關係只有好沒有壞的,就沖他們救了今上和高楨,挫敗了穎王的陰謀,太后對他們只會和顏悅色,就算祖母在宮裏說錯了什麼話,她也不會怪罪,祖母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趙琇隱約感覺得到,祖母對於社交這回事,似乎在不知道什麼時候產生了畏懼的情緒。從前在奉賢時,親友家,或是其他鄉紳家,熟悉的不熟悉的,有親的沒親的,有人上門來向她問好時,她還挺高興的,並沒有排斥的感覺。可進京城後,除了偶爾去過一兩回廣平王府,也就是熟悉的柱國將軍曹家,她還願意常來常往,其他人家幾乎都保持在禮尚往來的階段——意思是只相互送禮,但主人彼此不見面。上別人家裏做客更少,就別說主動遞帖子進宮請安了。
張氏未到京時,趙瑋還時常跟別的人家常來常往,她來了以後,趙瑋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讀書,這種社交就少了。幸好他是男子,大朝會結束後還有跟人接觸交談的機會,平日偶爾也會跟曹冉等人見面,基本的社交活動還是有的。但比起之前,就少了一些。趙琇雖然不好說祖母什麼,但心裏下意識地感覺到,這對建南侯府恐怕沒什麼好處。
趙瑋也隱隱有所察覺,不過他不會說祖母什麼,只會心中愧疚:「都是孫兒無用,若孫兒能象祖父一樣,令祖母進宮也安安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