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牆 第二百九十一章兄弟閱牆
一場戰爭的勝敗絕不僅僅取決於軍隊的強弱,戰前的各種準備更是至關重要。素利這次會失利,也絕不是偶然。
首先西漢的正規軍平日不事生產只管訓練,踏白、龍騎、漢安三軍之中的兵卒皆為職業軍人,只管打仗,不管別的。每月皆有糧餉,並且是守備軍兵卒的一倍,而在戰時,更是達到三倍。
當兵吃糧,在解決了兵卒的後顧之憂後,兵卒唯有以死相報,平時刻苦訓練,戰時出生入死。而西漢在戰後安置上也對因傷退伍之人多有優待,因為在正規軍中兵卒每日必須習字,幾年兵當下來,返鄉之後最差也能混個村長噹噹。這些兵卒是劉福的兵,忠心不必擔心,由他們替劉福坐鎮地方,即便有人想要鬧事,也躲不開他們的耳目。
反觀素利手下的兵卒,平日裏要養家餬口,戰時才會聚集到素利的帳下,缺乏訓練的他們唯一的依仗就是平時練出來的騎術,可面對終日訓練馬術的漢軍騎兵,這點優勢也就被抵消了。
而漢軍騎兵所擁有的優勢,鮮卑騎兵卻無法擁有。素利不會,也沒錢去武裝自己的騎兵。在鮮卑騎兵中,擁有全副武裝的只有素利所在部族的親兵,而那些召集來的各族戰士,就只能自備武器甲冑了。
北地缺乏能工巧匠,尤其是打造兵器甲冑的專家,那更是劉福嚴厲禁止出境的。鮮卑想要優良的武器甲冑,一方面是購買,也就是走私,另一方面就是依靠搶奪。但無論是哪一種,都無法滿足素利武裝所有人的要求,而且這兩種方式的風險都很大。
劉福不同於以往的漢人皇帝,服個軟說兩句好話就能達到目的。北方遊牧民族以前那種對待漢人皇帝的方式在劉福這裏行不通。素利之所以會決定冒險與劉福作戰,那也是因為素利已經意識到如果不能將劉福擊敗,鮮卑族在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西域各族或者已經歸化漢人的羌族。
在如今的西漢境內,那些已經接受漢化的異族除了年歲大的人還可以看出一些異族的影子,那些年輕一代,如果不看外貌,自己不主動向人提起,壓根就看不出他是一個異族。所以在關中看到一個說着一口流利關中腔漢話的西域人不必感到驚訝,這是教化之功。
素利不希望鮮卑族最後變成書本上的內容,鮮卑的子孫後代認同漢族卻忘記了自己祖宗。只是可惜素利的想法無法得到大多數鮮卑人的認同,依附強者的本能讓這些懦弱的鮮卑人認為接受漢人的漢化並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漢人不是有句話叫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都變成同一個民族,那享受到的待遇自然也是相同的。
與鮮卑相比,漢人的朝廷在對待百姓的態度上明顯要比鮮卑要高出不止一籌。在鮮卑,所有的財富都屬於首領,族人的一切都屬於首領,部落首領就是部落里的皇帝,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死。而在大漢,但凡是入了漢籍的百姓,都擁有自己的土地、房子、女人。再加上大漢如今清廉為民的百官,即便是百姓受了委屈,也有可告之門。但在鮮卑就不一樣了,首領就是部落的天,首領所說的話族人除了執行沒有別的選擇。
人總是嚮往美好,厭惡不公的。當有一個好去處的時候,人總是會蜂擁而至。想要留住人,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人希望。就好比一個富翁和一個乞丐,富翁每日吃着山珍海味,而乞丐卻快要餓死了,在這種情況下,乞丐又怎麼會不想要弄死富翁。但如果此時有人給了乞丐一塊餅,在填飽肚皮的前提下,乞丐最多心裏罵罵富翁,卻不大會心生歹念。
這些年素利的日子並不好過,今時不同往日,以往鮮卑缺吃少穿的時候還可以去漢地找點便宜回來,但隨着漢人朝廷強勢,以前那種搶劫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倒不是漢人的防禦已經做到了滴水不漏,而是漢人的報復對鮮卑來說太過殘酷。代價與收益不成正比,鮮卑人自然不會去做傻事。
這次戰事失利以後,素利不敢繼續留在漢地,匆匆忙忙收拾殘軍退回了草原,第二次發起了召集令。而這回不是準備帶着大家去漢地發財,而是召集大家防禦漢人隨時可能發起的報復。
與提心弔膽的素利不同,獲得一次大勝的劉福並沒有乘勝追擊,倒不是大軍準備不足,而是劉福不希望自己去找鮮卑人麻煩的時候,自己的背後出現麻煩。公孫康的反劉聯盟如今雖然已然分裂成了兩個陣營,但掌握在公孫康手中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覷。
在徹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