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牆 第二百一十四章天賜玉璽
上聯:話,不說不透;
下聯:理,不辯不明。[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橫批:言而無罪。
許多時候,誤會的產生就是因為四個字,語焉不詳。因為種種顧慮,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倒說了不少,結果就導致產生了誤會。而人又是這世上好奇心最重的生物,越是明令禁止的東西,人深藏在靈魂深處的好奇心越是對那些東西感興趣。
言論自由,這是劉福一直堅持的。只有讓百姓把心裏藏着的話說出來,才能切實明白百姓究竟在想什麼,有什麼訴求,有什麼願望。合理的採納,不合理的駁回。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開誠佈公,才能消除隱患。
阻塞言路,偏聽偏信,自以為是,除了加劇百姓的不滿,更會動搖國本。一個連真話都聽不得的統治階級,又怎麼可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擁護。
劉福並不擔心放開言論會影響到自己的統治。百姓通過言論表達自己的訴求,而真正的決策者卻是自己,有軍隊在手,即便是有心作亂的人,也要掂量掂量鬧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辯合台的建立,一方面是給學院學子一個發出自己觀點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劉福想要通過辯合台,了解治下百姓的內心想法。辯合台並不是設立在學院內,而是在距離學院並不遠的一處空地上,除了辯合的高台外,四周圍無遮無攔,任何人只要想聽,那都可以去聽。說得令人信服,自然可以獲得掌聲,要是說得不怎麼樣,那就只能得到噓聲了。
辯合台的出現,給了許多對現狀不滿的人一個發泄的場所,也讓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沒有了表現的舞台。在公共場合,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想要散佈一下自己所編的謠言,往往就會遭到周圍人的呵斥或者鄙夷。
蔡邕欣賞了一次辯合,立刻就被辯合台的方式所吸引。作為一個純粹的讀書人,在蔡邕眼裏,辯合台是個好東西。以至於在日後,蔡邕成為了辯合台的常客,並且在他的帶動下,那些學院裏一心做學問的名士也變得開始經常在學院外走動。
書本上的知識只有結合實際才能變成有用的學問,照本宣科,一切以書本為主,那往往會出現失誤。都是有頭有臉的大儒,萬一因為沒有結合實際而出醜,那可真就沒臉見人了。
通過自身的切實感受,關中的大儒們愈發堅定了關中王劉福就是大漢的中興之主,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以前也有人上奏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但關中王始終沒有採納。而這次,隨着這些大儒的加入,請求關中王再進一步的聲勢更大了。
與關中此起彼伏的呼聲相比,許昌皇宮內卻是死一般的寂靜。在得知關中上下正在眾口一致的勸說劉福再進一步的以後,現任天子劉協被氣得三天吃不下飯。在劉協眼裏,關中上下全是亂臣賊子。可除了躲在深宮裏咒罵幾聲,劉協一點辦法也沒有。自從上次派人行刺關中王失敗以後,雖然關中對外說是外族所為,但與許昌的來往,可以說是基本斷絕。
劉協在皇宮裏雖然不用擔心吃穿用度,但想要收買人心,卻缺乏財物上的支持。光有空頭許諾,鬼才願意跟你混!像伏完、楊彪這種跟隨劉協來到許昌的老臣,那就是一隻只老狐狸。當初選擇支持劉協,那是因為除了劉協,他們別無選擇。可現在,關中劉福異軍突起,給了他們另一個選擇。雖然二人拉不下臉去抱劉福的大腿,但打發自己族中子弟去學院就學,這點事還是能做的。
不光是伏完、楊彪這樣做,就連曹操,也將自己的三子曹彰、四子曹植送去了關中,反正有曹昂暗中照應,也不用擔心會出什麼問題。至於劉福是否會藉機用曹彰、曹植要挾自己,曹操倒是沒有這方面的擔心。
現在讓曹操感到鬱悶的是其他事情。土豆大豐收!這本來是好事,有了這些土豆,百姓不會再餓肚子,軍隊也不需要搶奪百姓的口糧。可問題是,太多了。在第一次豐收的時候,曹操親眼見識了土豆的神奇,高興之下沒有考慮後果,下令所有豐收的土豆全部做種,結果等到再次豐收的時候,看着堆成了山的土豆,曹操很是開心,但在聽完謀士荀的話以後,曹操是再也開心不起來了。
吃不完!就算發動自己治下所有人頓頓吃土豆,也吃不完這次豐收的土豆,而且更要命的是,除了關中外,大漢各州郡此時也面臨着與曹操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