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奮鬥史 第三十章首次碰撞
六月二號,程宇華針對紅河地區再次發佈越王令,調整紅河地區區劃,撤銷原有建制,改設為十個市,分別為河內市、海防市、萊州市、老街市、高平市、太原市、越池市、南定市、清化市、演州市(原榮市)。河內市為行政中心。漢語為官方語言,實行本土法律、經濟、土地政策,除了沒有實行強制教育政策外,其他方面基本與本土相同。
這些條令一經公佈,立即引起紅河地區百姓的歡呼雀躍,這就意味着他們今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可以得到廉價工業品,可以得到公平教育的機會,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之前他們羨慕的南寧境內百姓就是他們今後奮鬥的榜樣。
程宇華如此着急的公佈這些政策,目的就是為了穩定當地民眾,獲取當地民心,儘快鞏固政權,雖然經過多年的滲透和任命劉永福為總督等措施,使得南寧政府在當地支持度很高,但還是存在一部分心向順化政府的民眾和少部分法國間諜,如果能夠分化其中的部分人,那麼對以後的戰局也是有利的。
程宇華並不打算將紅河地區當做殖民地對待。越南由於千年來都受中國影響,並且多次內附,上層人物也大多會說漢語,如果政策得當,那麼想將其徹底融入中國還是很容易的,一旦成功,勢必讓南寧政府的實力更加雄厚。在程宇華的計劃里,原本是打算在紅河地區直接設省,施行本土一樣的政策,只是最後由於財政問題,暫時不得不先設立總督區,等以後時機成熟後再設省。
河內總督府內,劉永福和新任行政官胡秋林相對而坐,一邊品茶,一邊商量如何儘快完成紅河地區的調整和人員配置,如何完善本地的防禦。
紅河總督區新設,諸多事情紛亂繁雜,劉永福本來就不是一個善於理政的人,更沒有管理過這麼大的地方,對南寧的各項政策也不是很清楚,驟然間要他行使總督權,他還真做不來。雖然程宇華對劉永福比較了解,指明他主軍,胡秋林主政,但是最後決定權還是在他手上。一段時間後劉永福實在是感覺力不從心,害怕耽誤了程宇華的計劃,索性給南寧發電報,告知具體情況,建議由胡秋林全權負責行政,他不再插手,只負責軍事。
這時候南寧到河內的有線電報線路已經拉通,可以及時的通報情況。經過來回溝通,程宇華幾經考慮最後還是沒有同意劉永福的請求,只是答應以後所有政務都由胡秋林負責,最後的命令必須由劉永福以總督的名義發出,不需要再參與決策,但是他必須對發出的行政命令有所了解。劉永福無奈,知道這已經是程宇華的最後決定了,之所以還要他了解行政,就是想既借用他的影響力來方便行事,鞏固政權,也可以更好的讓軍事和行政相輔相成,促進紅河地區更好更快的發展。
因為胡秋林之前就說明今天的討論內容涉及了軍事,所以劉永福才同意參與。
「劉將軍,由於我們才剛剛接手此地,各地還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加上警務人員缺額很大,就是現有的很多警察都是臨時招募的,素質能力都不高,導致好多地方出現了****,卻沒有足夠的力量來解決,因此各地都要求按照本土的方法設立武裝警察部隊,協助各地穩定地方。當然如果能夠從本土調來武警部隊,那麼就更好了。」胡秋林清楚軍方也只有兩個師的兵力,單單就是防禦都有點捉襟見肘,對現在的情況無能無力,所以才想到了仿效本土設立武警部隊的辦法。他相信劉永福肯定也在操心兵力的問題,如果有了武警部隊,對他也是大有裨益,因為按照南寧政府的法律,戰時武警是需要協助軍方作戰的。考慮到緊迫性,從本土調派是最好的辦法。
劉永福也知道本土設置有武警部隊,只是程宇華沒有提到,他也不好主動提出要求,畢竟涉及到軍隊的事情都有一定敏感性。自己又是新近加入的新人,更是不方便說了,儘管與程宇華父子關係很好,但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為了避嫌,也考慮到程宇華可能有他的理由,因此對此事就一直保持沉默。不過如果有胡秋林的附議,那麼他就沒有什麼擔心的了。
兩人都需要武警的幫助,因此很快達成統一意見,一起給程宇華拍發了請求電報。
解決了武警的問題,劉永福想到海防港的防禦建設需要政府幫忙,既然兩人正好碰到了一塊,那就一起商量一下協作分工,想辦法儘快完工。
「胡先生,你也知道,海防港正在修建防禦設施,由於工期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