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之外 解說雙城之一
更新:02-21 02:25 作者:明前雨後 分類:玄幻小說
鑑於有很多人說不好打開
轉到這裏
===
《忽而今夏》最初在網上連載的時候,名字叫做《雙城故事》。我比較喜歡原來的名字,兩個原因:
第一,最初的構思來源於莫文蔚的那首同名歌曲,「千山萬水沿路風景有多美,比不過在你身邊徘徊」。所以想寫這樣的故事,有一些感情,一些人和事,是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褪色的,無論走的多遠,看到了怎樣廣闊的新天地,都有一些無法磨滅永遠緬懷的最初的美好記憶。所以有了相隔兩地的故事,雙城。
第二,就是我在文案中說的,每顆心都是一座城,雙城的距離,比不過兩顆心的距離。無論多麼親密的人,怎麼樣為對方着想,有時都會因為一絲細微的言語或行動上的誤解或忽略而導致彼此之間的隔閡。空間的距離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
所以一直很喜歡那個平實的題目,雙城故事。後來改成《忽而今夏》,並不是直接受了亦舒的影響,因為我很少看言情,印象中的是gigi的那首歌,。後來才發現,黃耀明有這首歌,師太更是早就寫過這本書。雖然有人說這是化用1959年田納西威廉斯的>如果早知道,我不會用這個名字。重名總是不好的。
最初連載的時候,是構思了一個花與四重奏系列,每一篇文章對應一種花,及弦樂四重奏中的一種樂器。《雙城》作為這個系列中最後構思的一部,卻是最早完成的,對應蒲公英和大提琴,所以基調就是比較平緩的,不如第一第二小提琴來的輕快。至於花與愛麗絲系列,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決定寫成「四重奏」系列,所以分卷的時候索性分成不同的樂章。第一樂章的名字很容易就決定了:如歌的行板。作曲家一般會標註樂曲的速度,傳統上都是用意大利詞,比如廣板、行板、柔板、快板等等;而如歌的、不安的,這些是表情用語。
其中,「如歌的行板」這種組合格外優美詩意,有行雲流水的縹緲感,所以常常見到以此為題的詩歌或文章,竊以為,最初這組意大利語的譯者功不可沒。
標題第二部分,回憶之前,來自汪峰的一首歌,很巧,因為寫《忽而今夏》第二部,恰好用了這首歌名的另一半——《回憶之前,忘記之後》。
青青子衿,不多說了,曹操的《短歌行》,原詩與愛無關。
雙城雙城,這個想法來自於賭城拉斯維加斯的一家酒店——,當時就很喜歡,簡短有力的重複,如同第五大道上步履匆匆。所以第三部分雙城雙城,也是想表達一種不安和急迫。
那麼近,這麼遠,不多說了,這個名字似乎也是一首歌。
未完成,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就兩個樂章,但相對也算完整,就好像有飯店就叫做「無名居」一樣。寫到這裏,雙城故事可以落下帷幕,未完成,即是最好的結局。
,不結束的故事。
生活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