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重器 第七百二十八章 老劉的三國殺_頁2
,實現產品更新換代,發展系列化多品種,結束單一品種的生產歷史。利用老廠改造新廠,在老陣地上發展新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
在後續其他外資與中國的商用車合作項目上,基本都遵循了這一政策。商用車不搞全面開花,國內在政策上只扶持了三家龍頭企業,組織的是專業化大生產,實現的是重型汽車的生產基地這一模式。
也就是說,在市場換技術方面,中國市場是切實的被捏在國內商用車廠家手中的。這樣一來,商用車廠家在挑選外資合作的談判中,自然佔據了相當有力的位置。
而反觀乘用車市場的合資方式,雖然也有很多有利於國內車企的政策,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乘用車生產是「多點開花」。國家並沒有重點承接技術的對象,而是放羊一樣,讓下面的車企自己去和外資談合作。
而在引進外資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又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合資車企落地無疑能夠提供大量就業,而乘用車企業大多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於是全國變成一盤散沙,為了爭奪投資落地而各自血拼,將技術轉讓政策的要價削了又削。
而在合資過程中,地方政府與外資又形成了利益同盟。企業利潤分紅與政府利益相關,企業的運轉模式自然要向着資本利益妥協。這樣一來還搞什麼虧錢的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費時費力還不討消費者喜愛,前期投入這麼大,當然還是來件組裝躺着賺錢舒服!
沒有一個強大的意志推動,車企和地方政府的自主研發意願小的可憐,完全是遵照了資本和市場的規律行事。
而市場換技術的這一模式在世界範圍內本來就沒有成功的先例,從理論上根本來說就是「反市場」、「反資本」的。中國國內根本不給國際資本進入的機會,人家又憑什麼讓你掌握技術?
要在不開放資本市場的前提下走完全的資本和市場道路,結果就是如此了。
到了國內私企自己搞起自主品牌來了,這些早已形成的利益集團和地方政府反而是要保護外資利益的。因為這時候保護合資的利益,就是在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最後局面就變成如此這般,大眾的一根電線都得送到狼堡認證。而豐田的技術對中方來說完全不開放,你還連說都不敢去說。稍有反抗,外資就會威脅停止車型的更新換代,甚至乾脆將生產重點轉向其他的國內合資廠商。
可想而知,在這種局面下一汽和上汽在面對大眾的時候有什麼底氣?哪怕是一汽和上汽結成攻守同盟,國內一大票的車企也眼巴巴的等着和大眾合資。而兩家企業的地方政府,也絕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中國的古老智慧「兩桃殺三士」,或許老外不懂的怎麼寫,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將其純熟的應用出來。
好在到了市場換技術這一政策模式逐漸成熟之後,中國自己也摸索出了它的規則。到了鐵道部引進高鐵技術的時候,更是將「兩桃殺三士」這一策略應用的爐火純青。
德國、日本和加拿大三個高鐵技術的供應商被鐵道部玩的欲死欲仙。劉志軍一個眼神,西門子的股票就狂跌不止。老劉在秦城其實完全可以開展一下副業,在網上做主播玩三國殺,能把一票小主播虐出血來。
真要玩機謀權變,在引進高鐵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騷操作之下,老劉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一個真理,中國人是你們祖宗!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中國引進高鐵這些操作,真是讓人膝蓋發軟。網上幾次三番出現的反對日本高鐵入華的時機怎麼就那麼精準,阿爾斯通舉報西門子的信息是哪來的?川崎重工在聲明不轉讓300公里以上技術,立刻就被掃地出局。哪怕是最後動力分散方案只剩下西門子一家,西門子對這種狀況卻懵然不知。原來叫價39億歐元的技術轉讓費,結果最後簽字的時候只剩下了8000萬歐元……
阿爾斯通和龐巴迪、川崎重工,結結實實的陪着老劉演了好一出雙簧。
然而這些在新世紀中國才練成的「絕世武功」放到九十年代,大家都還有些懵懂。只有胡文海意識到了,在組建中航發集團之後,航發領域市場換技術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兩千台航空發動機的需求,我們現在有三個選擇。d82採用了普惠的jt8d發動機,但是ge也為中國提供過cf56發動機的資料。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嘛,自然不必多說,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