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崛起 0894 民意
華國目前,說的不好聽,實在是跟崇禎手裏的政權很相似的。
華國是佔了清廷的半壁江山,即便是萌總裁現在已經將清廷握在手中了,但是這個天下,並不是他一概推翻而創建的新天下,和後世歷史中太祖建立的無產階級革命打出來的天下,是不同的,萌總裁的天下是通過資產階級發家的,是通過萌總裁的運氣和眼光,在極短時間內火爆崛起的。
總之,萌總裁沒有底子,還要擔負這個時代的所有國家負擔,工業剛剛起步,作為華粹黨的領導階級的工人階級還很弱小,這都是萌總裁面對的問題。
崇禎有兩京十三省的土地,數千萬丁口,為何滅於一度只剩十七人的李自成之手?因為他們二人背後,分別站着「治理」與「軍國」兩套不同的體系。
體系,即控制資源、分配資源、發揮資源作用的整套機制。
1.資源投注多的,更容易獲勝;2.某個領域的輸贏,取決於該領域的具體資源投注。
在軍事領域,比拼的不是雙方控制的資源總量,而是每一次具體戰鬥中用於直接對抗的對壘資源,例如兵伕、糧草、訓練、軍備等。誰的資源量大,誰的贏面就大。
如果將目光從一城一地的得失,移到整個天下十餘年的無數場戰役上,更是驗證了一個分配資源的問題。
李自成手裏的是軍國體系:1.目標明確,所有資源都集中在軍事上。即使總量略小,聚焦度非常高;2.前期無需直接面對滿洲,只需面對明朝一個軍事目標,軍事資源完全集中在雙方對抗上;3.動員能力強、手段多樣(追贓助餉),基礎資源可以快速轉換為兵員、軍資等對壘資源;4.無產者心態,打到就剩17個人也可以從頭再來,互相爭奪的資源原本就不屬於己方,不用為成本買單。
崇禎手裏的仍然是治理體系:1.比起李自成,雖然資源總量更多,但整套體系並非只為軍事目的而存在,還需考慮民政等多種需要,軍事資源不夠集中;2.有限的軍事資源還需同時面對李自成、滿洲、其它農民軍等多個目標,單個目標投注量進一步分散;3.軍事資源在多個目標間的反覆轉移,造成了大量資源與機會的浪費,例如崇禎十一年軍隊在農民軍與滿洲之間的大調動;4.治理層級眾多,貪腐的體系本身吞噬了大量資源,資源槓桿過長;5.體系內的相互爭奪浪費了大量資源,在黨人的相互撕扯間,資源與機會寧願浪費也不願被另一方利用。6.動員效率低,存量資源轉化為對壘資源需要時間與損耗。
可以看到,整個大明朝這樣的巨大體量本應是資源,但在崇禎手裏更多是成本。體量大,要解決的問題也多。
就軍事論軍事,在單點上可以形成更多資源聚焦的軍國體系自然更容易獲勝。
放到每一次戰役上,始終不是李自成vs崇禎,而是李自成vs盧象升、李自成vs孫傳庭。
盧象升和孫傳庭的資源是否每次都比李自成多?不一定。
當王朝走到末日,挑戰者已露崢嶸時,皇帝要破局極難。
因為皇帝權力再大也是體系的一部分,在體系內很難調整體系本身。
1.由於產權與治權的分離,科層制天然有擴張治權自我加強的本能,也即擴大文官政府的管理權限,遇到遏制會有激烈反彈;2.路徑依賴帶來方法論的慣性,人們對於一件事應該怎麼做,早有共識,孤身——即使是皇帝——違反共識很難。當出現問題時,有識者會開始在體系內收緊資源。由於以上兩點帶來的嚴重延時效應,還未收集到足夠的資源用於解決老問題,被放大的資源缺口又造成了大量新問題。例如裁撤驛站將李自成拋離了治理體系,拖欠兵餉又直接逼反了他。
這就是所謂的東牆西牆一起倒。大勢已去,天命難為,氣數已盡,皇帝眼睜睜地看着整個體系逐漸崩塌。
萌總裁要做的是,玩着崇禎的治理體系,卻要走軍國的道路,卻又不能讓軍國的道路,耽誤中國的穩定和發展。
可以說,萌總裁的這個時代,比明末更具有史詩性!
崇禎要面對的外地,還僅僅是一個皇太極,而萌總裁要面對的外敵,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這是一個誰的拳頭大,誰就牛逼的時代!
拳頭大,槍桿子牛逼,才是一個國家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