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發家之「面面俱到」 第17章新品上架
嚴妍之前在宋境內買黃米時,有細細地在心中盤算比對了兩邊的貨物品種以及物價。比方說宋境內的人也是吃不太起肉,真要吃起來的話,還是多為雞鴨等禽類,魚較少吃,羊肉是幾乎不吃的,牛也較少吃,牛肉少人吃是因為它價高,豬肉的價最為賤,也不明白為什麼,明明看着就是上好的五花肉、上好的小裏脊、大裏脊還有腱子肉,可那價賣得卻是極賤。而遼境內的人吃肉多為吃牛、羊肉,豬肉少吃是因為他們較少飼養豬。
還有一個,就是黃米真是她那次在宋逗留時發現的最好的一樣東西,那個價兒真便宜,就因為煮了不及香飯大米上口、好吃、糯。可,別直接去蒸煮它,換個做法,不就能上口了麼。
她一次買了十二大袋,給了人家一粒碎得都快看不到的細銀碎。因是,兩邊兒的銀可以互作交換買賣之用,而銅幣上的鑄號不同,不能流通,所以她備了不少極細碎的散銀,只等着在宋境時花銷使用。
這黃米一折合,是比烏麥還要便宜,而且,製作黃米麵饅頭,要摻和的細白面兒的比例亦是更少。蕎麥麵條那配比是八比二,而這黃米麵饅頭的配比是,九分的黃米粉子配一分的細白面。這麼一算,她到時一大隻黃米麵饅頭賣四文銅錢,那個利算來是會更加的多的。
那黃米粒兒微炒至香,兩次細磨兩次過篩,摻入用溫水化開的鹼水,上上下下這麼地摻和。這畢竟是米粒兒,出不來麵團子那種表面平整光滑的樣子,而是雖有那麼三分的粘度,卻處處有細裂分開,那質地更像是粘膩的細豆沙那般。不過,只要是澱粉,就可以經歷發酵,大大的一盆粘豆沙狀的粘米麵團,就那麼靜置半個時辰,這時,可以倒那一成的白麵粉下去,揉和均勻,再入適量的的濃鹼水,再上上下下地摻和,直至這盆子粘米麵團是比先前還要均勻柔滑方休。
嚴妍是覺着累,可是她也挺甘心情願地在做這件事。因為她還是記得當初自己無法由一個二級的面點技師升級到一級的高級麵點師,就是因為自己當時的力收不住,原因不明,她曉得那根本無關乎自己做為一個麵點師的技藝,是就是表象上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臂壯,那使出的勁兒收不住,可,也有可能是是因為當時自己的心總是小有浮躁煩悶,每日總是莫名地有些燥郁。制面,也要靠心,心有多平穩柔和,那出的麵團子,不論是用什麼穀物混合的,也會細緻柔和。
故而,她願意在如今這具身子尚在成長的階段中,從各種最基本基礎的做起,在一上一下地壓揉麵團中,在以心為秤的揪面中,在一絲一縷地規整切面中,去體會自己的心,是否穩得下來,心穩則力穩,這一層,無關技藝。
等嚴妍終於讓她家那匹馬兒拉着那個全新的移動木屋式的板車,車側懸上「嚴記面鋪」的名號去到她那個固定的點做買賣的那日,她家也有了新品擺上了架,就是那個黃米麵饅頭。照說是不該擔心它好不好賣,因為她們一家子現在都愛吃那個,瀨益烈誇張一點的話,一天能吃六個,要知道那個不是牛奶刀切小饅頭那個尺寸啊,而是一隻就有一個調色盤那麼大的直徑,還鼓鼓地極其飽滿惹人。
但她還是要等賣了才曉得,所以車上板槽那個豁口裏又嵌了一個爐與鍋,鍋內有水,上架蒸籠三層,一批能出三十隻大大的金黃色的黃米麵饅頭。她想着是要蒸一撥子賣一撥子,賣完再蒸。這饅頭熟的出來那質地,介於小麥饅頭與米制松糕之間,冷熱皆能吃,只要不放過夜便可。
嚴妍她本是想着,要不要留一手,別在大街大巷上地那麼架鍋蒸,別到時叫別家仿了去,可一想,算了,剛蒸出來時新新鮮鮮的最最好吃,她得首先照顧到她的客人們吃時的口感。其它的,先隨便吧。況且,沒人知道她家的麵食是用什麼混合出來的,又是具體怎麼個制出來的,就算能仿了個樣子,也仿不去那好些道道兒的精髓要領。
那日,是暮秋尾里的一天,天寒絲絲地發着涼,眼瞅着下月里,就要入初冬了。嚴妍的黃米麵饅頭也就在那日推了出來,結果一蒸出來就賣,一蒸出來就賣,導致她還得讓糾里跑回家一趟去把剩下的兩個蒸籠也給取來,一鍋撂五隻蒸籠,一撥子出五十隻大大的像是暖陽般的饅頭,蒸一次只需一刻鐘多一些。可還是供不應求,那排隊等着買的人能排了去二里地開外。
這種麵食有個好處,就是不一定非得在用膳時段才買才吃,買了就能拿走,還能邊走邊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