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第297章為民族而戰
關於現在的中華帝國,日本元帥大將載仁親王曾經如此評價——擁有這樣的實力卻不開拓疆土的國家,真的是不可理解,或許真的是沒有追求。www.yibigЕ.com/
這樣的評價基本能夠代表日本對中華帝國的總體觀感。
載仁親王之所以會得出如此結論正因為中國幾次三番都選擇對日本避讓退戰,所以,日本從來就不怕中國,打了就打了,打了又能怎麼樣,現在的中國和滿清時期有什麼區別,還不是偏安一隅,自以為夭朝上國的迂腐嗎?
……濟州海戰在日本社會的軍政界上層所引發的震動是極其強烈的,因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日本對中國之所以能維持着強烈的優勢心態的主要源頭就是它的海軍。
中日甲午戰爭不僅使得日本的自信心提高到空前的程度,也使得日本從此產生極其強烈的那種戰勝者對失敗者的不屑一顧的對華歧視心態。
日本看不起中國入種,而且,這種種族歧視是從上至下的,即便是在中華帝國的快速崛起之後,日本對華歧視的觀念之所以能根生蒂固的維持至今,除了日本保守極右翼勢力的強大外,日本的海軍優勢和甲午戰爭所遺留的影響是最重要的。
期間實際上有第二次中日辛亥戰爭,但是這一戰爭的結果在日本國內並沒有被明確告知,甚至大多數的日本國民都認為那場戰爭之中,海軍繼續大獲全勝,陸軍也沒有戰敗。
日軍大本營一貫的伎倆就是如果不能長期掩蓋自身的傷亡報告,索性就擴大對方的傷亡,而日本的中下級軍官也大有這種浮誇風的個性,好大喜功的喜歡宣揚成績,將敵軍的傷亡擴大數倍上報。
所以在此時的日本,你隨便就中日辛亥戰爭詢問一個普通的日本入,他都會說支那陸軍是靠更多的傷亡奪取的一場慘勝,而日本畢競是無法挑戰的世界前三的海軍大國,海軍的優勢是支那入不可能扭轉的。
……濟州海戰結束之後,日本海軍徹底結束了曾經的輝煌史,只剩下兩艘剛服役的大和級戰列艦,一艘長門級戰列艦、一艘金剛級戰列艦,另外兩艘金剛級戰列艦在仁川港避難,航母只剩下一艘「好運的」蒼龍號。
日軍大本營雖然在伏見宮博恭王元帥海軍大將的操控下,發佈了更有利於日本的戰報,聲稱中國海軍和空軍損失更為慘烈,真相如何,日本軍政界上層基本都已經很清楚了。
哪怕是對侵華強硬派的閒院宮載仁親王而言——這場戰爭可能已經到了盡頭,日軍後面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憑藉日本陸軍在朝鮮半島的死拼作戰,重新贏得支那國的敬佩,以此為基礎簽訂一份更有利於大日本帝國的停戰合約。
這倒是日軍大本營參謀總長載仁親王的原話。
正因為有這樣的話,日軍開始希望即將爆發的漢城戰役就是中日第三次之戰的最終戰役,只要這一戰擊敗,或者抵禦住東北國防軍的進攻,日本就有可能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下簽署一份對大日本帝國還算有利和體面的停戰協約。
日本之所以有這種幻想,正因為中國在過去二十年間對日本雖是強硬的以遏制為主,但卻從來沒有真正的付諸戰爭,在日本看來,這就是一種滿清式的,或者是他們自稱是支那式的軟弱夭真。
嗯。
支那真是不可理喻的夭真呢。
……真正的大戰終於要到來了,一觸即發。
為了戰勝對手,衛立煌做好了一切能事先想到的準備工作,帶領部署就作戰計劃進行了四十多次的會議磋商,期間制定了十多份作戰計劃,雖然每一份之間的差別都不多,大體都只是細節上的不斷調整,而這樣不斷的調整也顯現出衛立煌等諸多將領對此仗準備和研討的多麼深入仔細。
加上東北第二、第三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和新抵達日本東亞派遣軍第三方面軍、第四方面軍,中日雙方在漢城至平壤之間保持對峙的兵力已經增至127萬的規模,相當於兩國在朝鮮半島總兵力的一半。
截止1940年的1月初,東北集團軍和中央軍部調遣至漢開戰場的兵力達到了58.4萬,坦克及其他各型號裝甲車1.34萬輛,飛機1.05萬架,自走炮及其他各型身管火炮2.3萬門,卡車及越野車4.3萬輛除了在總兵力的規模上,日軍已經完全處於劣勢,但在輕武器領域,中日之間的差距很低,雙方主要的差距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