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召喚猛將 四百一十 國色天香
更新:09-06 09:13 作者:青銅劍客 分類:軍事小說
陸紆死了。
在四月十九的凌晨,七十歲的陸紆病死在吳縣陸家。
作為江東最大士族陸家的族長,當朝司徒陸康的兄長,德妃武如意的祖父,大將陸文龍的伯祖父,後起之秀陸遜的祖父,陸紆的死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吳縣陸氏一族數千戶,家家貼上了輓聯,戶戶掛起了銘旌,悲號聲響徹大街小巷,慟哭聲徹夜不息,每日裏都有來自各地的弔唁者前來陸家祭奠。
祖父辭世,作為孫女武如意理當回家奔喪,劉辯特地准了她一個月的假期,讓德妃武如意回老家吳縣為陸紆守孝。而司徒陸康也請了喪假,與武如意一道返回吳縣。
漢朝以孝治國,對於故去長輩的喪事特別看重,對於遠在外地的子孫後裔,都會想方設法的通知回故鄉奔喪,哪怕在天南海北;就算趕不上葬禮,也要回來守孝。因此陸康在動身返回吳縣之前,就派出家丁快馬加鞭趕往青州和荊南,分別通知陸文龍與陸遜回吳縣奔喪。
身為江東第一大族,陸家也算是為朝廷做了巨大貢獻,既把武如意送進乾陽宮為妃,為皇室繁衍子嗣,開枝散葉;又有陸康、陸文龍、陸遜、陸駿、陸錫等一大批或大或小的官員,而且還舉薦了高長恭、朱桓、賀齊等一批優秀武將。
而且在國庫空虛,朝廷財政捉襟見肘之時,陸家屢次捐獻錢糧,幫助劉辯度過了難關。德高望重的陸紆功不可沒。此番因病辭世。作為天子的劉辯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但陸紆一直是在野之身,要給他追諡封號,追封官職顯然不妥,因此劉辯打算以爵位相授。
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為了獎勵軍功,便設定了二十等爵位,從最低一級的「公士」爵位依次向上。第二級為上造,第三級為簪裊,四級為不更……這些級別讓劉辯頗感頭痛,也不知道商鞅是怎麼取得名字?
四級向上又分別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等等雜七雜八的名號,一直到第十九級才是為後人所熟知的關內侯,最高二十等級的就是徹侯。後來徹侯又分別發展為有食邑封地的三等徹侯,分別是亭侯、鄉侯、縣侯。漢循舊制,一直傳承到現在。
一開始,這些爵位是賞賜有軍功的將士。證據就是敵人的首級。每斬首「甲士」一人,便可以獲得最低的「公士」爵位,獲得賞賜住宅一座,良田一頃,僕人一名。斬首越多,獲得的爵位越高。
這也是戰場上將士們總是喜歡把死去的敵人梟首的原因。對於他們來說。敵人的首級就是軍功,就是豪宅,就是良田,就是僕從,就是爵位!要問馳騁沙場的將士們最喜歡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敵人的首級!
隨着社會的發展,太平年代沒有這麼多仗打;也有許多文人墨客、世家大族在其他方面,譬如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這些爵位便慢慢的開始向一些文人及世家授封。
「這二十級的爵位太亂了。而且從商鞅年代沿用到現在,大漢帝國曆朝歷代負責吏治的官員真是夠懶的,必須改革!打上朕的印記,這樣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劉辯端坐在太極殿上,暗自打定了主意。
大筆一揮,傳詔改革二十等爵位,削減為十等爵位,免得太繁瑣,上下兩級沒有什麼差距,難以形成森嚴的感覺。從最低級的公士開始,向上依次是不更、庶長、士大夫、公大夫,再向上便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這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並非劉辯首創,也不是之後的年代才形成,而是從春秋時代就有,只不過之後的各個朝代時用時不用,比較混亂而已。劉辯作為一個穿越者,對這種爵位認同感比較強烈,所以特地推出了這種制度。
劉辯規定,伯、子、男三等爵位只有封號,無食邑,而且可以賞賜給非官員但卻又對國家貢獻巨大的人。侯爵分為三等,從最低級別的亭侯向上依次是鄉侯、縣侯,有食邑,可以在封地徵稅,但卻不能干涉政事。
侯爵向上,就是劉辯隆重推出的公爵,也是為了獎賞將士們,給他們制定一個奮鬥的目標。劉辯規定,公爵分為兩級,最高級別者為國公,其次為郡公。
當然,國公、郡公只是榮譽封號,不可能真正的給你一個封國或者一個郡,更多的是榮譽象徵。不過可以有食邑,國公可以在國號範圍內挑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