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
更新:12-31 17:37 作者:遙遠之矢 分類:軍事小說
a href="明末之虎最新章節">
明末之虎
站在後人的角度,再來看這場關係明清雙方最終命運的松錦大決戰,明朝之所以敗得這麼慘,其實是有好幾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來看清朝方面,皇太極在李嘯掃滅金州、斬斷清朝龍脈,以及活埋了清朝龍興之地赫圖阿拉全城的百姓,皇太極都堅定的不為所動,死死地盯住最終目標,就是要奪占遼西,消滅那十三萬明軍。這戰略目光和堅忍毅力,連死對頭李嘯,都不得不為之佩服。而在松錦大戰中,皇太極對戰略打擊目標的選擇,作戰時機的掌握,用兵方略和臨陣指揮等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最為突出的是:他善於以已之長攻敵之短,如利用八旗精兵良將善於奔襲野戰之長,為了避其不長於攻堅城之短,因此在松錦大戰中,始終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誘取明軍主動來戰,最終不僅消滅了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援軍,而且困逼松山、錦州、杏山的明軍守將獻城投降,摧毀了明軍經營多年的寧錦防線,為進取中原鋪平了道路。而對於明朝來說,這次松錦大戰失敗,後果就實在是太過嚴重了。此次戰役失敗,致使關外明軍精銳盡喪,松錦杏三城俱失,造成這種慘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明廷的政治,在此戰役中反映尤為突出的有以下幾點:第一點,便是盲目催戰。當時崇禎皇帝、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偏信「原屬刑曹,本不知兵」的遼東監軍張若麒輕敵冒進之言,一味催戰。因此,洪承疇「輕進頓師,進不能突圍,退不能善後,形見勢絀,……遂使重臣宿將選率驍騎,十萬之眾,覆沒殆盡」。第二點,便是督監不和。薊遼總督洪承疇根據關外兵力和錦州守將祖大壽「逼以車營,毋輕戰」的意見,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逐步向前推進以解錦州之圍。而監軍張若麒卻反對,「振臂奮袂,扶兵之勢,收督臣之權,縱心指揮」,於是明軍「但知有張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無可為矣」。總督和監軍兩者互相掣肘,明軍不知所從。第三點,則是指揮失誤。洪承疇雖然精通兵家權謀,由於考慮到個人的得失安危,所以屈從於陳新甲、張若麒等人的權勢。當「陳新甲趣之,未免輕進以頓師。」時,他就孤軍深入;當「張若麒惑之,倏焉退師以就餉」時,他就率軍南逃。因此,洪承疇在指揮作戰上,表現出猶豫和動搖,這就必然導致明軍失敗。第四點,則是將官畏死。明軍在松山與清軍對陣時,兵員和火器都勝於清軍,本應決一死戰以解錦州之圍,但是一些明軍將領畏死,卻棄戰南逃,如總兵王朴為了自己活命,不顧全軍安危,違約先遁,造成明軍松山大敗。又如明廷為了解救洪承疇,命順天巡撫楊繩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軍赴松山解圍,可是「皆斂兵不敢出」。[1]以上四點,最終導至了明朝在遼西的悲慘結局,自天啟至今苦心經營的防線毀於一旦。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壽舉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京師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言:「六鎮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獨斬王朴,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朴。職方郎中張若麒被處以死刑,兵部職方主事馬紹愉給予削籍的處分。吳三桂受到降級處分,鎮守寧遠。松錦大戰標榜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從此,明朝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在此次戰役中,雖然明軍由於上層指揮的失誤而遭遇慘敗,但廣大明軍將士「視死如歸,鮮有乞降者。擁荷其將,立於海中,伸臂冀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禮,死而後已」[10],蹈海死者以數萬計,展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時人談遷評價道:「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皇清開國方略》謂:「太宗神謀勇略,制勝出奇,破明兵十三萬,如摧枯拉朽,指顧而定。」崇禎十五年九月十二,京師,乾清宮。皇帝象一個木偶一樣,呆坐在龍椅上,仿佛一名耗盡了全身力氣的人一樣,癱坐在龍椅上。又敗了,又是一場地慘不忍睹的徹底大敗。十三萬精銳,就此徹底折損,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關外僅剩孤城一座,而諸如洪承疇祖大壽等明朝文臣武將,大批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