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四九二 春來雨露寬如海(三)
更新:09-01 18:03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獻什麼俘!平定內亂獻什麼俘!」朱慈烺有意識地加重了口吻。
吳甡面帶微笑,早就知道皇帝不會給他輕鬆愉快的任務。
今天是吳甡在內閣當值,就在準備休息的時候,突然被崇禎帝招對。崇禎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借着俘虜了兩個東虜親王、一個貝勒,再湊百八十個韃虜,搞一次午門獻俘。吳甡作為內閣次輔,禮部尚書,承接這類活動是職責所在。不過現在鴻臚寺基本完成了對典制禮儀的接手,所以吳甡也只是傳布命令罷了。
關鍵在於,皇太子是反對午門獻俘的。
「殿下,」吳甡悠悠道,「崇禎九年的時候,孫傳庭擒獲高迎祥,也是午門獻俘的。」
朱慈烺不由一噎,當年他就表示反對,可惜被父皇一句「年幼無知」就堵得死死的了。他放緩了口吻,道:「吳先生,獻俘乃是軍之大禮,為的是彰顯武功。原本俘獲逆賊就當以國法治之,一旦獻俘,豈非國政不修的鐵證?若要獻俘,當有神廟那般戰勝於域外的軍功,我才贊同。」
吳甡以為這是朱慈烺的真心實意,勸道:「殿下,戰勝敵國於域外固然是彪炳史冊的大武功,然《左傳》有云: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此為武功。故而臣知道俘得東虜,也是足以獻俘午門的武功。」
「東虜尚未殄滅,遼東尚未恢復,談不上禁暴、戢兵;我軍仍處於劣勢,戰力不足,談不上保大、定功;百姓仍被擄往遼東,血親遠隔,尚未救回,因此也談不上安民、和眾;至於豐財,打到現在大明元氣幾乎耗盡。更是無稽之談。」
吳甡發現皇太子對於經義了解不深,但是在辯論上卻意外地能夠引經據典,明明似是而非卻又好像頭頭是道,讓人一時難以辯駁。
「殿下對獻俘如此排斥,是因為……」吳甡終於拋開官場習慣,直截了當問出了核心問題。
「獻俘之後,對東虜之戰是否就算完結了?」朱慈烺也直言道:「獻俘於禮無據。這是其一。再者,獻俘之後,朝中是否會有人說戰事已畢,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是否會有人認為天下太平,又可以笙歌艷舞,通宵達旦?我以為。政事誠如軍事,一旦泄了那股勁,一如既往地懶散懈怠,那就回天乏力了。」
吳甡聞言也不由陷入了沉思。他跟隨東宮一路走來,先是只有侍衛營,後來侍從室漸漸出頭,兩者都表現出了不同於往日風氣的朝氣。侍衛營有鐵打的軍功。可能更顯眼一些,但真正讓治下安定的還是侍從室。
無論侍從室里是否包納酷吏,事實證明他們在能、勤、績三個方面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現在侍從室出身的官員中已經有了一些端倪。在京的,不願加班加點,怨言漸多;在外的,迷戀風月交際,習氣敗壞。這才多久?再過三五年會成什麼樣子!都以為光復神京就沒事了?」朱慈烺已經隱隱發怒了。
晚明之世,官場風氣與士林相通。士林風氣與民風相引。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全是一片浮躁繁華,人心不定,集中體現就在於不安於本分!
「做官的不好好做官,只想着應付了上官欺瞞了下民,自己過着高人一等的日子。這種官就算不貪污腐敗,也是該殺!
「讀書的不好好讀書,只想着名動天下名利雙收。碰到點事不思考其中道理,只會人云亦云亂吵吵。太祖高皇帝當年諭令天下事天下人說得,惟獨生員說不得,為何?就是因為他們半瓶水晃蕩。歪理橫生,最蠱惑百姓,敗壞風氣,卻不知道好好讀書求知,還自以為什麼都懂!
「誰都知道東虜走了,闖逆死了,獻賊逃了,但是有誰準備好了打這場移風易俗的大戰!這時候搞獻俘之禮,是振奮民心?還是自泄士氣?」朱慈烺連珠似的發問道。
吳甡見皇太子已經說到了這個地步,當然不可能再說下去。然而這樣他也沒辦法向皇帝復命,只好先回職房再說。
今時不同往日,以前的閣輔都有自己的幕友,既可跑腿打雜,又可出謀劃策。如今皇太子殿下不許豢養私人,雜務下手皆由舍人承擔。自然不能與這些人商議方略,否則回頭就傳到皇太子耳中去了。
吳甡在屋中踱步良久,實在想不出一個好對策。若是照以前的做法,發動言官上疏就可以了。現在台垣不許風聞奏事,日子清靜了,但要用到他們卻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