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廿九章 水滴銅龍晝漏長(七)_頁2
更新:09-01 18:01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東宮屬官、六科廊紛紛上書,從各個角度各種典章議論太子出宮的非法非禮。大明官場以言官詞官為清流,事務官親民官為濁流。能夠進入清流之列的,都是考試成績在全國排進前三十名的牛人,寫文章打筆仗戰鬥力驚人。
這些人自以為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又事發突然,頗有些勝券在握的自得。
殊不知李邦華連夜奔走,親自關說,都察院的御史們也已經連夜做好了戰鬥準備。
謳歌太子出宮意義重大,為天下表率的奏疏,同樣如雪片一般飛向了御案。
大明的言官有兩大組織,一者是都察院統領下的御史、十三道監察御史,以及御史兼任的各地巡撫、巡按。另一者則是對應於六部的六科給事中。能夠封駁皇帝聖旨的,便是這些給事中。
御史被稱作道官,給事中被稱科官,故而言官也被合稱為科道官。又因為御史為台,六科為垣,所以也稱為「台垣」。
台垣便是大明言路,上正帝王,下糾百官。
明初之時,六科給事中與翰林院、尚寶司官「常朝俱在御座左右侍立」,是為近侍,政治地位超然。永樂之後,七品言官也排列在五品郎中之前。又典曰:「天下事惟輔臣得議,惟諫官得言。諫官雖卑,與輔臣等。」小小七品官,能與閣輔並論,可見國家的重視。
如果將朝堂比作戰場,都察院與六科廊無疑是兩支戰鬥力極強的精銳之師。
一般而言,宰輔若是強勢,台垣必然一體,都聽命於內閣。許多大案也都是在內閣授意,言官開火而引起的。然而如今內閣疲軟,台垣各自為戰,整個朝堂上看起來都是亂糟糟一片。
不過六科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平常考核卻歸於都察院。故而許多科官發現自己突然站到了上司的對立面,紛紛偃旗息鼓,乃至有轉變風向的。這自然引起了之前盟友的憤慨,再次上書糾彈。
事情的發展很快就回到了正軌:爭議的焦點從太子是否能出宮,變成了君子小人之爭、清查閹黨餘孽之案。
各種黑材料紛紛出爐,再一次刷新了無節操的下限,讓皇帝對自己曾經信任的官員也失去了好感。
劉若愚身穿火者服飾,帶着烏木牌,在尚膳監外裝模作樣摘菜。
不斷有人過來打個招呼,同時扔下小盒子、小手帕、小竹筒……這些都是內監傳遞消息的常用手段。劉若愚收到這些消息之後,一一檢視,互相勘合印證,總結成文,親自交給等在宮外的宋弘業。
最後通過宋弘業的手,交到太子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