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五七一 南北驅馳報主情(4)
更新:09-01 18:04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按照大明鹽政,沒有朝廷許可不能從事鹽業交易。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鹽商,方便收稅。後來實行開中法,還可以借鹽引糧,保證九邊輸糧。後來廢除了開中法,朝廷收銀子賣鹽引,由此導致邊塞商屯破產,邊軍糧食匱乏,國防衰弱。
嘉靖朝時,王崇古等人想重開邊塞商屯,再行開中法,兩淮鹽商卻不可能再答應了。
貿然打擊兩淮鹽商,勢必會導致社會動盪。這點朱慈烺看得很清楚,但這些鹽商同時也是兩淮大地主,不打擊他們,則治淮成本會居高不下。
朱慈烺的打擊手段很簡單,明確鹽田面積,計算鹽產量,以此確定鹽廠所屬州縣官的考成。賣到了定額,則考成合格,多賣則加分,獎金自然也隨之而來。若是賣少了,考成分低,州縣官自己就要好生掂量了。
至於來買鹽的商旅,則不問綱引,只看營業執照。
只要是登記在冊,申報了食鹽買賣的公司,都可以從鹽廠買鹽,並可在任何地方向民間出售。如此一來,也打破了綱引制度的地域劃分,刺激了食鹽市場的價格競爭。
現在如果有人在一地出售高價鹽,不出三天就會有其他大小鹽商帶着鹽湧入這個市場,直到將鹽價砸下來為止。
為了保證食鹽的供應量,朝廷放寬瀕海州縣開設官辦鹽廠的審批,禁止民間資本介入鹽廠生產。原本全國七個鹽課提舉司,也改成了因地而設,非但沿海省份都有一個,雲貴川山陝豫等內陸省份也因為有井鹽、湖鹽、礦鹽,同樣設了提舉司。其職責從鹽政管理變成了鹽廠管理,從主要查禁私鹽。變成了主要查禁私鹽廠,工作強度卻沒有下降。
到崇禎二十一年年底,各省鹽政如果能夠實額上繳鹽款,國庫收入當在一千五百萬兩以上白銀。
論說這樣的政策放下來,掌握了大筆資金的鹽商其實仍舊可以通過手中資金,合法合理地大量佔有鹽廠所出的食鹽。然而這裏頭還有一個大問題。皇太子殿下回京時路過揚州,接見了一眾鹽商,這些鹽商還是嘉靖時候的老一套:哭窮。
他們這一哭窮,皇太子殿下也就不客氣了,大筆一揮,定下規矩:鹽廠只收紙幣。
既然要哭窮,那就讓你們真窮!
除非將大量白銀存入銀行,否則上哪裏能搞到紙幣?而且現在的情況是紙幣緊缺,就算你要存。銀行還不收呢!
「黃堂總得想想辦法,總不能看着百姓沒有鹽吃吧?」鹽商們匯聚在鄭元勛家的影園,每個人臉上都是驚惶焦躁的模樣。
鄭元勛是崇禎十七年的進士,兩淮鹽商之首,為了照顧母親而建造的影園也讓他留名後世。不過此刻,他雖有官身卻無官職,雖然為眾鹽商推舉卻沒有實權,是個最吃力不討好的角色。
「我也曾與府尊說過。府尊只是說無可奈何,我等又能奈之何?」鄭元勛嘆道:「現在我家也是守在鹽廠大門外。零零散散收些鹽皮罷了。」
「皇太子不通經濟民生,這樣搞下去勢必要出大事的!」有人狠狠道。
鄭元勛看了那人一眼,道:「此事還是急不得,且等一等。國初時候發行寶鈔也是一樣值錢。用不了多久,寶鈔泛濫,自然價格就賤下來了。我看倒不用太過着急拿銀子去換。」
眾人聽了,紛紛道說:「終究是進士老爺有見識,如今鈔廠日夜趕造紙幣,票面越來越大,多半以後要成廢紙一張。」
鄭元勛安慰了眾人。正打算扯些閒篇,突然看到花廳外人影晃動,卻是自己的兒子鄭翰學在外面打探。他道了聲得罪,快步走了出去。鄭翰學見父親出來,連忙上前就要說話,卻被鄭元勛拉住,一路走到後面書房方才放手。
「大人,南京那邊已經有了消息。」鄭翰學抑制不住臉上的興奮。
雖然南直隸已經分成了安徽、江蘇兩省,應天府也改了江寧府,但人們習慣上還是稱江寧為南京。
鄭元勛悠悠道:「多大的事體,這般沒有城府!」見兒子面露愧色,他才又道:「江寧那邊怎麼個說法?」
「這回走到了江南鎮守太監王之心的門路。他願意出面為我家存五百萬兩的銀子。不過,他要咱們家鹽業公司一成的乾股。」鄭翰學道。
鄭元勛面色凝重,雙眉緊蹙,道:「一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