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一八六 吹沙走浪幾千里(十九)
更新:09-01 18:02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崇禎十七年的二月,春風還沒來得及吹綠嫩芽。宮中原本就不種植高大樹木,此時看起來更顯得蕭瑟。
德政殿中,崇禎帝召見左中允李明睿,詢問禦寇急務。這種召見只要是個高官就有很大概率被點到名。現在皇帝六神無主,逮誰就問「禦寇」,回答不認真就要被罵。認真回答卻又不會聽信,讓人覺得這位皇爺簡直比世廟老爺還要難伺候。
左中允李明睿卻是等這個機會很久了。他一早就想進言皇帝南遷,只是外廷主流輿論對南遷持否定意見。
「故而請陛下屏退左右。」李明睿小心翼翼道。
崇禎皇帝知道李明睿真是有肺腑話要說,不願傳出去,心領神會命內侍們出去,只留下王承恩在一旁當人柱子。
李明睿趨近御案,低聲道:「陛下,臣自蒙召,道聞賊氛頗惡,近逼畿甸,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可不長慮卻顧?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功。」
這話算是說到崇禎心裏去了。早在崇禎十五年,崇禎就已經動過南遷的念頭。然而這件事他跟周延儒「密商」之後,非但泄露到了外廷,甚至連在深宮的張皇后都知道了。當時張皇后就找到了周后,嚴厲問說:「宗廟陵寢在此,遷往何處!」周后雖然是支持南遷的,但她與崇禎對這位皇嫂視若母后,也只能就此作罷。
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時局還沒眼下如此糜爛,皇帝已經有了南遷之心,何況闖賊已經逼近畿甸?
「此事重大,未可易言,也不知天意若何?」崇禎有了前次的教訓。十分謹慎。
李明睿道:「惟命不於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皇上此舉正合天意,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知幾其神。況事勢以至此極,詎可輕忽因循,一不速決,異日有噬臍之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皇上可斷之聖心,外度之時勢,不可一刻遲緩也!」
崇禎四顧無人,方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道:「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相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泄!」
要將整個宮廷與朝廷遷往南京,千里迢迢,非同兒戲。崇禎又問起中途接濟等具體事宜。李明睿胸有成竹。當即呈上了設兵山東、山西、河南、通州運河和登萊海船五路,故布疑陣。皇帝以小路輕車南行。最多二十日可到淮上。
「文王柔順,孔子微服,此之謂也!」李明睿堅定道:「陛下但出門一步,便可龍騰虎躍,不旋踵而天下運之掌上。若兀坐北京,堅守危城。實無益也!」
崇禎聽得熱血沸騰,頗有知音之感,命在文昭閣設宴招待李明睿。等午飯之後,崇禎又罕見地在內殿再次召對明睿,顯然是覺得南遷已經刻不容緩。如此一直談到晚上。崇禎仍舊沒有放李明睿離開,與他隔案相坐,促膝長談。等李明睿出宮時,已經是夜裏二更時分了。
李明睿這次非同尋常的召對很快就在北京官場傳開,誰都想去探探風聲。李明睿只得閉門謝客。他也曾想過是否將這回召對的內容密報給皇太子,好歹自己也是投向東宮的人。但思來想去,李明睿終於還是邁不過「國家之臣」這道坎。既然得了皇帝信任,如何能夠再腳踏兩條船呢?
他卻不知道,就在他出宮不過半個時辰,就有一個小火者身穿便服,從宮中潛行出來,將君臣二人的一言一詞謄抄得乾乾淨淨,送到東宮外邸劉若愚手中。劉若愚沒有絲毫耽擱,命人連夜送出,乘着吊籃放出北京城。王承恩就是東廠提督,送信人手裏自然有東廠腰牌,誰敢攔問?
……
「李明睿是書生之見。」朱慈烺拿到密報,並不以為然。孫傳庭和吳甡傳閱之後,朱慈烺道:「他倒是想得出來,五路疑兵,父皇輕車簡從走小路到淮上。呵呵,兵從何來?沿途還要戶兵兩部的堂官領兵防備,那些人能帶動多少兵馬?」
吳甡看了也是搖頭:「實在是想當然耳。」
「既然要走,就得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朱慈烺道:「這也不捨得,那也要顧全,還能走成麼?」
孫傳庭道:「李明睿也是不通庶務的,不過他說:『不立邊功者不得與枚卜,不得與考選』,卻是有些道理。」
「這道理是對的,不過他終究還是才能有限。」朱慈烺嘆道:「你們看,李邦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