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月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過馬嵬驛不見君
一整夜,自從那場小規模廝殺結束之後,陳玄禮不敢再犧牲麾下兵馬去探明對方的底細,即便聽到外間不時傳來嚷嚷,自稱是援兵的聲音,他也傳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去,一切等太陽升起再說。可等到天明時分,看到空中那業已展開的黑色戰旗,他便明白,昨天晚上那徹夜不停的叫囂竟然是真的。因為那招展的戰旗上,赫然是安北前鋒營五個鮮艷奪目的大字
來的竟然不是朔方的援軍,而是杜士儀麾下的兵馬
陳玄禮來不及想太多,立刻命人前往打探。而剛剛派了斥候過去,便有心腹親兵快步沖了過來,甚至不及行禮便走到他身側,用極低的聲音快速說道:「大將軍,昨夜逃散的士卒不計其數,一大早各旅主將根據大將軍此前的軍令大致清點了一下人數,剩下的大概只有一萬三千人出頭。」
這樣一個數字聽上去不少,然而陳玄禮心中清楚,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衛這北門四軍,額定兵員在開元最盛時超過了四萬,天寶年間漸有空額,但也超過三萬人,此次因為事出倉促,他匆忙整軍,帶出來的應該足有兩萬多人,經過前兩日的逃散,應該還有近兩萬人,可就是昨天一晚上,竟能有這麼多人當了逃兵是因為亂軍鼓譟殺了楊玉瑤,聽聞援兵到來,生怕天子加罪,還是因為誤以為叛軍來臨,於是當了逃兵?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如今自己所領的天子禁軍已經士氣全無,空前虛弱卻是事實。而且,逼殺楊玉瑤的事畢竟已經成了天子心頭的一大疙瘩,如今有了援軍,安知李隆基不會因為憋了一肚子的火氣而歸罪於他以及麾下將卒?可他又豈是真的想要以臣迫君,他只是為了保存這北門四軍的最後一點元氣
陳玄禮在焦躁不安中等待了許久,前去打探的信使終於迴轉了來。當得知趕到的是曾經隨同杜士儀來過長安覲見,形同義子的前鋒營正將杜隨,他稍稍鬆了一口氣,暗想杜士儀和楊國忠不和,此次漠北大亂更是因為楊國忠派羅希秉前往安北牙帳城而起。然而,他須臾就猛然之間想起,杜士儀和楊家並非全無淵源,死了的淑妃楊玉瑤,其先為壽王妃後為太真娘子的嫡親妹妹楊氏,還曾經拜師杜士儀門下學過琵琶
「大將軍,怎麼辦?」
「那杜隨的前鋒營有多少人?」
「至少有一兩千。」
昨天晚上便是這一兩千人,把將近兩萬的北門四軍耍得團團轉?
陳玄禮緊咬牙關,復又問道:「他可說了,杜大帥和朔方郭大帥行蹤如何?」
「他只是提了一句,杜大帥和郭大帥合兵一處,正急速趕來長安馳援,迎擊叛軍。」
杜士儀竟然和郭子儀一道從朔方南下了?這麼說,楊國忠此前一道又一道發往朔方的軍令雖說擱置了一下他們馳援的步伐,但總算那邊還是出動了,真是萬幸
如果是從前,陳玄禮一定會因此而覺得杜士儀郭子儀心懷叵測,可一想到前方糜爛的戰局,一想到如今恐怕已經凶多吉少的長安,一想到天子和楊國忠這一君一相貽誤戰機,他就覺得那兩位節帥實在是做得對。此時此刻,他心中再無分毫疑慮,吩咐了一個最信賴的校尉接手馬嵬驛的防務之後,他就只帶着十幾個親衛親自去見杜隨。
兩廂一打照面,陳玄禮固然免不了打量三十出頭的阿茲勒,阿茲勒也一樣在打探這位聲名赫赫的龍武大將軍,碩果僅存的唐元功臣。儘管武德功臣之類的提法從大唐開國之後就有,但真正的頒賜功臣號,卻是從李隆基開元年間方才開始的,獲賜唐元功臣殊榮的人,清一色全都是萬騎序列的將校,加在一起不過寥寥十餘人。如今將近四十年過去,除了陳玄禮,其他人都不在人世了。
身為突厥人,阿茲勒從杜士儀學過經史禮儀,因此對陳玄禮這位自始至終小心謹慎,從未上過戰場,一直執掌禁軍的大將,他自然不會失禮,可想到昨天晚上那小小的遭遇戰,他心裏就沒多少敬意了。
都說北門四軍中全都是精挑細選的擅長騎射武藝之勇士,如今看來,徒有虛名而已
倘若陳玄禮知道阿茲勒竟在暗自腹誹北門禁軍名不副實,一定會大怒。這能怪他嗎?左右羽林衛一向又不是他管的對他來說,眼下更重要的,顯然是從阿茲勒口中進一步核實朔方兵馬的動向。得知杜士儀的安北兵馬人人配雙馬,一馬馱人,另一馬馱飲水補給趕到朔方靈州,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