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華再起 17捻子
更新:04-20 07:22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冬季棉花播種時,張華軒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務,專門跑到啟東灘涂視察。/www、qΒ\
事隔幾個月,張華軒的淮軍在淮北與捻子們打了幾仗,捻子此時還沒有形成氣候,戰馬少,兵器差,除了少數頭領外,不少惡霸式的地主和富農擔任領袖,這些人良莠不齊,有的人懷着純粹的革命理想,想趕走滿人,建立起一個漢家的理想江山,也有的人是窮極思變,借着造反的由頭,讓自己先出人頭地,這些人窮凶極惡,在淮北地方造起了不小的亂子,如果沒有張華軒,這些人將在後來鬧出不小的動靜,形成所謂的南發北捻。
現在張華軒手握大兵,北伐軍在北方鬧的不可開交,清廷開始還有防範他的意思,並沒有打算讓淮軍出兵北方,後來北伐軍先入山西,打敗了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的總督經制標軍,然後入直隸做戰,一直打到天津楊莊附近,惹的咸豐帝差點就讓讓城別走,離開北京。
後來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迂迴到獨流與靜海一帶固守,勝保與僧格林沁等清朝大將帶着優勢兵馬,在咸豐三年的年底把北伐軍團團圍住,晝夜攻打不遂後,開始挖掘戰線,準備把太平軍困死。
在北京危急的那段時間裏,咸豐帝與恭親王等軍機大臣會議多次,想讓張華軒從蘇北出發,進入山東前來直隸做戰,雖然清軍在蘇北和山東一帶駐有不少兵馬,不過上次揚州一戰,張華軒部隊優異的火力輸出給清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張華軒面對的可是北伐軍,這支軍隊只在揚州城下敗了一場後,進入北方後簡直是所向無敵,在接到前線不停的戰敗消息後,清廷中樞對張華軒手中的武裝力量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考慮用兵方略時,也自然會把張華軒考慮在內。
只可惜張華軒很不願意到北方賣命,而且也不願意去啃林鳳祥和李開芳這兩根硬骨頭。要知道別看現在北伐軍被困在靜海與獨流等地,可是不過幾個月後,北伐軍就會突圍而出,轉戰各地,直到在直隸連鎮又被大軍包圍,林鳳祥帶着幾千兵,一直到士卒全部戰死,他自己受傷被俘為止,而更為可怖的是李開芳帶着六百三十人從連鎮突圍而出,然後去尋找北伐援兵,沒有找到後在山東高唐又被圍了八個半月,最後居然又突圍而出,在馮官屯以三百多人對抗僧格林沁三萬多精銳騎兵,居然又支持了兩個半月,殺傷大量敵兵後到咸豐四年的五月三十一日才全軍覆滅。
這樣的戰績,這樣的不屈精神,這樣的恐怖防守能力,張華軒一想想除了自己用大炮不停的轟擊砸錢之外,還真不敢拿半新兵的淮軍去面對這樣的敵手。
困獸猶鬥,李開芳與林鳳祥用實際的戰績向世人表明,在大軍重重包圍之下,幾百個懷着崇高信念的男人,是如何挺直了死去,而不是跪着求生的。
當張華軒深處斗室,借着煤油燈的微光閱讀着來自北方的戰報時,總會默然向這群漢子致敬。
可能他們的理想與信念是荒誕不經,可能他們的步伐在開始時就走錯了,可能他們不刷牙不洗澡渾身的汗臭味道,可能他們大字也不識幾個,可是他們的表現讓張華軒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男人。
唯有身處這個時代,才能明白敢於對抗藐視自己生死來對抗滿清的國家機器,是多麼的不容易與偉大。
在北伐軍攪動北方震動天下時,張華軒的淮軍在結束了秋季大練兵後開始從淮安進軍淮北,自從咸豐二年太平軍自金田起事後,借着皖北嚴重饑荒的大好時機,張樂行與龔得樹率萬人起於亳州,其後皖北大亂,李殿元成為宿縣捻軍首領,是後來捻軍十八大首領之一,張華軒知道捻軍輕捷彪悍,而且活動與蘇皖魯豫各省交界,與太平軍相比,對他的威脅更大更為直接,在咸豐七年的時候,捻軍主力還曾攻陷清江浦,與淮安府城只幾十里的距離,以他現在的力量,要對抗不久就有幾十萬之眾的捻軍還力有未逮,要以招安手段來對付這些豪傑好漢,更是幾乎不可能。
捻軍的大首領幾乎都出身官紳豪富之家,與太平軍的領袖截然不同,他們輕生死,重然諾,都是地方上呼風喚雨的人物,起兵造反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富貴,而是不滿清廷**,百姓受苦,這才毅然起兵造反,對這群有着高尚革命理想的人物,張華軒自問無法收買,更不能腐化,只能在他們還沒有真正壯大的時候,一定要加入強力扼殺。
於是在咸豐三年的秋末,淮軍由蘇北泗州攻入宿縣,與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