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三一七章安祿山的證據
更新:07-07 23:07 作者:北域神燈 分類:都市小說
明朝那幅圖,畫面繪蕉林一隅,左邊有二男一女,其中地上一耄耋之態的長者正在聚精會神地講經,那超然的神態仿佛完全沉浸在講經的氣氛里,他就是伏生。對面伏坐於書案前,專心致志地作着記錄的大概是學生晁錯。
那幅畫僅在湖石、蕉葉及左邊站立人物的衣服上有所暈染,除在伏生的長袍、女人的面部及花朵上敷有白色外,其他多依靠線條表現。
無論是界台的細長直線、蕉葉的短線,還是塑造人物的長線,均體現出線條的不同變化,特別是勾畫各個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線條,表現出伏生的飄逸、女人的端莊、晁錯的虔誠。那些具有書法性的、變幻多端的線條,顯示着杜堇深厚的白描功力。縱觀全畫,構圖嚴整,用筆精勁,在「院體」的風格中融入了文入畫的筆韻,較好地反映出杜堇對畫境的追求。
而這幅《伏生授經圖》與張天元見過的那幅有不小的出入,尤其是那行字,據傳那是宋高宗的題字。
也就是說,這幅畫很可能是另外一位高人王維的《伏生授經圖》。
提起王維,可能人們更多想到的是他的詩句,畢竟上過學的,基本都知道王維是唐代的大詩人。
其實吧。
王維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後人評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但人們熟悉的傳為王維的畫,如《雪溪圖》、《輞川圖》等,都是山水畫,然而這幅王維《伏生授經圖》,卻是一幅碩果僅存的人物畫。
王維與唐代畫家張萱、吳道子同時代,其時正當中國人物畫的輝煌、鼎盛時期,史載王維曾將吳道子畫在大同殿上的壁畫,在絹上縮畫成一卷,謂之「小簇」,可見他在人物畫上下過精深的功夫。《伏生授經圖》確也體現了唐代人物畫的極高水準。
「張哥,你看了半天,這幅畫是真的嗎?」展飛有些着急地問道。
張天元並未回答,而是笑了笑道:「在不久前上浦博物館舉辦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唐宋元繪畫珍品展』中,有人有幸觀賞了傳為唐代王維畫的《伏生授經圖》墨跡,嗯,那個人你也認識,就是塗老。」
「啊?」
展飛愣了一下,有點糊塗了。
「此圖流傳有緒,宋時已入內府,圖上有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明初曾為胡惟庸所藏,後復歸內府,清末紛亂,又散落民間。」
張天元解釋道:「1925年,這幅圖被日本商人阿部房次郎購得,帶去日本。他去世後,其子阿部孝次郎於1943年,將家藏160餘件中國古代書畫,包括《伏生授經圖》都捐贈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那副畫在上浦展覽,也算是重回故土,實在難得。有專家看了,認定為王維真跡無疑。不過塗老卻覺得還是依慣例冠『傳為』的較妥。因為唐畫上尚無畫家自署名款,『傳為』並不排斥為真跡之可能。從王維到宋高宗,過了三百多年,加上此前的徽宗朝又倡導臨摹古畫,留世佳作無數,幾可亂真,所以還是冠『傳為』的為妥。」
「這麼說這幅畫也可能是真的了?」展飛又問道。
「只能說是傳為吧,因為沒有人可以證實這就是唐代王維的畫,只是這幅畫單純從觀賞角度以及年份上來說,我覺得說是王維的畫也沒什麼不妥的了。」張天元其實已經可以肯定這幅畫就是王維所做了,因為王維曾留下過筆墨,他能夠分辨出這上面的畫作與王維筆墨之間的完全統一,只可惜這話沒法說啊,沒法證明啊。
「張哥,不是我說,就您現在這地位,您說這是王維的畫,我估計沒幾個人敢說不是的,您無法證明它是真的,別人也無法證明它是假的吧,由此來說的話,就沒有任何問題了。」展飛笑着說道。
「你這話是不錯,可我並不是那樣的人,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若憑自己的影響力去胡說八道,那早就做了,不會等到今天。」
張天元自認為賺來的錢基本上都是乾淨的,如果非要說有些錢不乾淨,那也就是賭來的錢了,但即便那些錢,他大部分也拿出去做慈善和研究新科技了,並沒有拿來自己貪圖享樂。
他不覺得自己做得虧心。
真要賺昧心錢,他一早就可以製作高仿作品了,畢竟他的仿字訣是絕對可以做到別人看不出來的。
「咦?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