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四七章黃金消失之謎2
更新:09-20 05:33 作者:北域神燈 分類:都市小說
今人陳直先生也在《兩漢經濟史料論叢》中提出了與顧炎武、趙翼相類似的說法。
即是說,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後,用以塗金佛、寫金經,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
佛門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我國後,用以塗金佛、寫金經,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逐漸缺乏。
佛廟寺院在中國的發展,在魏晉初期才形成氣候,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昌盛。
黃金大量用於佛像和法器,應該是在佛廟寺院發展起來之後。
而中國黃金失蹤,在西漢中期佛教尚未傳入時就已經開始,所以說黃金用於佛教不能作為唯一的原因。
至於說黃金被用於製作器物,更不應是引起黃金總量巨額減少的主要原因,因為黃金在中國古代是稱量貨幣。
黃金過多價格低賤時人們鑄金為器,黃金稀缺價格昂貴時人們就毀器為金,不應該有黃金昂貴而人們大量鑄金為器的道理。
史書記載,漢武帝開啟崇尚奢華之風,這一變化是否使黃金更多地被用於奢侈器物,從而引起黃金的巨額減少。
其二,黃金被用於貿易——使大量黃金流向國外。
西漢以後我國黃金大量失蹤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黃金外流到國外。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西域商路逐漸暢通繁榮,中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是黃金外流最主要的原因。
東漢黃金數量減少,「是由於黃金的外流(賞賜外人)」、「貿易的入超(向大宛買馬、明珠玻璃)」東漢黃金「最大的泄漏,乃是通過對外貿易、大量輸出國外」。
其三,認為大量黃金被埋於地下。
唐任伍先生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後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態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
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攫取佔有了大部分黃金。
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佔有並窖藏。
如:梁孝王死時,「藏府余黃金尚四十餘萬斤」;
漢末王莽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鈎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
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
如董卓「築塢於眉,高厚七尺,號曰『萬歲塢』……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萬斤」。
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中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物之量大確實驚人。
為什麼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
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考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漢黃金並非是黃銅。
有專家認為,史書上所說的西漢巨量黃金其實並非真正的金,而是黃銅。
因為從歷史上看,從秦漢黃金開採量和對外貿易看,西漢不可能冒出那麼多的黃金來。
人們慣以「金」來稱呼錢財,這就很有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稱作「黃金」,而後人不察,竟以為是真正的「黃金」。
至於說西漢黃金是黃銅,張天元認為缺乏根據。
因為漢代時,金、銅的區別極明顯,漢人從沒有把金稱為銅的例子,也從無「黃銅」之稱。
而且黃金與銅幣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秦漢時代黃金以「斤」、「鎰」為計算單位,而銅錢則稱為「銖」或直接稱「錢」,西漢時金與銅的區分是很明確的,如管理金礦的稱「金官」,管理銅礦的稱「銅官」。
另外,說是東漢黃金用於佛寺塑像塗金,當然有道理。
佛事用金的確驚人,到西藏布達拉宮和青海塔爾寺看看便可知道。
但問題是,佛事勃興不是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東漢時佛教剛傳入不久,還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塗金問題,即使有一些寺廟使用黃金,用量也微乎其微,它